碳金融市场的创新及碳交易机制过程分析

文章来源:tanpaifang.com金融初评2012-03-28 13:03

摘要:本文通过近日国务院温总理研究部署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展开,分析了碳金融市场创新的背景、碳金融市场形成的原因、碳交易的形成机制及交易过程,以及由此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第一章  概述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同时强调中国将进一步采取四项强有力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这一政策的出台是既是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又是基于国际新兴的一个金融创新市场——碳金融市场的出现而产生的。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在近几年发展迅猛。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并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尽管我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我国必须清除认识到现在的严峻形势,提前布局,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才能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第二章  碳交易机制及交易过程分析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围绕碳排放权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新贵,国际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Carbon Market)。工业化国家可据此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支付费用,用于减少后者的二氧化碳排放,减排的额度则可以算在付款方账上。而各国的排放额度是经由谈判,通过《京都议定书》签订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碳交易有三种机制,为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全球温室气体减量的最终目的,碳交易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形成了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三种排减机制,这三种都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但具体的规则与作用有所不同。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根据以上的三种机制,碳交易被区分为两种型态:配额型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如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项目型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透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碳交易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短短几年,国际碳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2009年6月发布的预测报告,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个,包括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亚的澳洲国家信托(NSW)。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碳交易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介入的碳金融活动、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碳排放信用等环保衍生品。商业银行也进一步发展碳金融创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第三章  碳交易机制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放大,碳货币的概念也渐渐变热。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在这个领域之中,欧元已抢占了先机。无论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还是项目市场,欧元都占据着相当大比例的使用空间。日元已经在发力,澳元、加元都具备提升空间,如果美国国会最终通过瓦克斯曼马基法案并形成立法,美元在碳交易领域的话语权也将大大加强。中国虽然是最大的碳资源国家,但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却发展滞后,甚至落后于印度。我国必须提前布局,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碳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一是,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我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未来需要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三是,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并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四是,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个碳基金。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同时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加强全球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第四章  碳交易的风险及不足之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由于碳交易市场不是自然形成而是源于人为制造的需求,这样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机制在碳金融中的作用就很弱。碳金融产品也不可避免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国际碳交易市场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这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首先,市场存在分割。目前国际碳交易绝大多数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多种多样,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众多的交易所;既有由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参加者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大都以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发展而来,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相关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会延续还尚未可知,这种不确定性,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产生了最大的不利影响。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其次,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Delivery Risk,即减排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最主要的风险。而在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是最突出的因素。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第三,交易成本巨大。在目前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尤其是基于项目的市场中,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也包括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到跨国的项目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等,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项目市场的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总体上看,国际共识的形成以及国际合作的强化,将会有助于扫清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障碍,对其进一步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国际合作的层面上,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可能会存在分歧。比如,是否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如何确定各国的排放目标,如何设定统一的监管制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难会在短期内得出结果,国家间的争执难免。不过,尽管如此,这些分歧的存在并不足以改变全球合作的趋势,国际碳金融交易或许将很快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参考文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1、《中国需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上海金融报 2009-7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2、《碳金融交易面临新发展机遇》——中国证券报 2009-11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3、《中国为何背水一战打“碳牌”》——京华时报 2009-11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4、《中美相继公布减排目标》——新京报 2009-11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5、《实现低碳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2009-11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6、《什么是碳交易?》——金马甲产权产易平台 2008-09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