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质量是保证
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的基础,是
碳市场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近年来从制度体系、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为构建完善的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
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系统性部署,为夯实钢铁企业碳排放数据基础,支撑钢铁行业健康平稳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提供坚实保障。
一、锚定全国碳市场建设近中期目标,为企业提供稳定预期
《意见》锚定全国碳市场建设近中期发展目标,分别提出了2027年、2030年和2035年具体阶段性目标,明确了未来十年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主要方向,为钢铁企业形成了稳定的预期,从而可更好发挥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钢铁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方面,统一思想认识。由于2024年度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首个管控年度,因此碳市场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仍属于一个新的领域,企业认知水平差异仍较大。通过《意见》的发布,明确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
碳减排的重要性、长期性,并强调其在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支撑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统一了钢铁企业对于碳市场重要政策工具作用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指导系统谋划。《意见》针对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碳金融、碳市场能力建设等提出具体要求,为钢铁企业围绕碳市场建设开展低碳转型规划部署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有效支撑钢铁企业有的放矢、有序夯实碳排放管理工作。
碳排放配额分配是碳排放交易制度中钢铁企业最为关注的环节。《意见》针对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的完善方向明确了具体推进路径: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只有构建了高质量的碳排放数据基础才能支撑设计科学合理的
碳配额分配方案,保证碳市场中所有参与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交易。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体是以“总量—交易”为基本原理,在国家“十五五”推行碳排放双控制度的总体背景下,随着碳排放数据基础逐步扎实,全国碳市场将转变为具有绝对量的总量设定阶段,并将成为支撑钢铁等重点领域产能治理新机制的重要工具。
逐步加快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从全球来看,大多数碳市场采取免费和有偿相结合形式分配配额,即企业能够获得部分而不是全部免费配额。现阶段,全国碳市场建设初期采取全面免费配额分配,未来将探索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随着有偿分配方式的纳入及比例的逐步升高,碳排放水平低的企业将负担更高的碳成本。因此,钢铁企业应加快彻底摸清企业碳排放家底,制定低碳转型方案,不断提升低碳竞争力。
二、推动碳排放数据全过程监管,做到数据准确、合规、有效
准确完整的数据才能反映行业及企业碳真实的排放情况,使碳配额分配和交易基于真实的排放水平。同时,高质量、可信赖的数据能让市场参与者对碳市场充满信心,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碳市场,促进碳市场的稳定发展。
钢铁行业是碳排放最高的工业领域,同时也是典型的流程工业,企业最终碳排放水平的优劣,是由全流程的各个控排环节共同确定的。因此,推动碳排放数据全过程监管,对于钢铁行业构建透明、公平、有效的碳数据管理机制,真正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意义重大。
在制度完善优化方面,《意见》从排放核算、报告、核查角度均提出具体部署。健全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制度体系对于碳市场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如何真正把制度吃透用好,钢铁企业应从两个维度开展落实,一是要深化对现阶段钢铁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及规则的理解认识。冶金规划院通过对数十家企业的调研摸底,发现仍有很多企业对于核算核查规则及关键要点存在很多误区,包括核算及报告边界不清晰;不能合理选取符合规则要求的准确碳数据来源,特别是工序层级;无法甄别月度存证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等,也正在帮助企业开展合规性整改;二是要及时跟踪了解制度的更新完善。为满足碳排放数据高质量管理要求,下一步将推动“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制定计量技术规范,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对碳排放进行全面核实查证”等多项举措,钢铁企业应深刻理解制度完善内涵,有序部署开展相关技术、管理、能力储备。
在创新监管手段方面,《意见》除了提出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资质管理,还明确提出“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科学的监管框架对于提升数据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冶金规划院基于碳市场背景下钢铁行业“低碳化+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理解认为,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生产及碳排放特点,且与全国碳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相契合的碳排放管控
平台,既能大幅度提高数据质量,规避人为因素造成的合规风险,更重要的是可有效提升企业自身
碳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系统开展统计、对标、
履约策略等分析,降低企业减排及碳市场
履约成本,目前也协助多家企业开展具有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监管功能的碳管控
平台。
在鼓励奖优汰劣方面,《意见》提出“对碳排放报告持续保持高质量的重点排放单位可结合实际简化核查”。碳市场设计和实现的目标就是实现在特定范围内合理分配减排资源,使得在既定减排目标下的整体减排最小化,体现“鼓励先进,惩戒落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我们调研分析来看,由于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对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要求上升到更高标准,现阶段钢铁企业距离实现持续高质量完成碳排放报告仍有差距,应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提升。从近期来看,应加快部署符合碳市场规则要求的计量器具配备、检定校准,以及推进统计核算制度文件欠缺等问题的整改落实,并加强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
三、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碳排放体系化建设
钢铁企业是参与和维护碳市场稳定运行的责任主体。面对一个规则复杂且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特征的市场化减排机制,钢铁企业必须由“被动适应”加快转向“主动应对”,仅靠简单理解规则完成报送核查履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厘清碳市场的每个环节,深刻理解并掌握碳市场与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挑战与机遇,系统性构建内部碳排放管理制度,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钢铁企业可持续参与碳市场的顶层设计。
《意见》提出重点排放单位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并明确要求“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现阶段,对于大部分钢铁企业而言,碳排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或初级阶段,主要反映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缺乏专职管理部门及专职人员,管理力量薄弱;二是碳排放管理的规章制度欠缺且零散,不具备系统性支撑条件;三是即使建立了系统性管理体系,但内容仍较为空泛,实操性不强。满足碳市场要求的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核算报告、配额分配、履约及
碳资产管理、信息披露等多个环节,应根据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近中期要求,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管理制度,量体裁衣,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作者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