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推进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全国碳市场推进缓慢
原本各试点地区的碳市场交易存在地域局限,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将使得碳交易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进行。自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原定碳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类重点排放行业,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碳市场推进小组在四川、江苏两省召开的
碳配额分配试算工作
会议,透露出政策变化为初期阶段只锁定于电力、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
唐方方表示,全国碳市场推进较为缓慢,并且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业行业数据基础薄弱。先纳入的电力、水泥、电解铝是少数数据基础较好的行业,而其他行业数据统计精细化水平不足,难以做到设施级的统计,因此大部分行业难以采用更公平的行业基准线法。
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我国
碳金融发展缓慢。李高在31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发改委气候司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
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过多投机、避免出现过多的金融衍生产品。
唐方方认为,在成熟的市场,企业往往会采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来锁定未来
碳价,降低市场波动风险,这也有利于发现真实
碳价。“但国内由于金融主管部门较为谨慎,仍未批准在碳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
在碳市场基础上适时引入远期交易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目前,各试点地区都在抓紧开展
碳期货可行性研究,碳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品在未来均有可能出现。2015年上海、广东、深圳、湖北等地都有碳金融产品面试,比如上海的借碳机制、
CCER质押贷款、
碳基金;广东的法人账户透支、配额融资抵押;深圳的碳债权;湖北的碳信托产品等。碳市场的金融创新已吸引了银行、保险、券商、基金公司的关注。
另外,地区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问题也是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的一大难点。唐方方向中国财富网介绍,目前各试点体系设计差异明显,碳配额存在“同量不同质”的问题。对于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需要明确如何处理企业剩余配额,以及下一步统一各项技术标准的问题;对于全国碳市场未覆盖的行业,需要明确是否继续本地交易,或是否纳入全国体系的问题。地方的交易
平台如何对接全国性交易
平台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