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逐步建设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为全经济范围碳减排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中国碳交易不能仅简单模仿欧盟碳市场,而是应该也正在通过试点地区的创新探索,走出中国特色的“碳”市场经济道路,真正发挥群众路线的作用,建设全民碳市场。一是按照不同的纳入门槛,分阶段设立碳排放权的多级市场。综合考虑不同门槛下碳市场的交易和监管成本,实行强制和自愿、场内和场外、中央和地方的“双轨制”,参考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建方案,将全国碳市场划分为国家配额交易市场、地方配额交易市场、自愿交易市场、普惠制交易市场四个板块,为不同量级的排放源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解决传统碳市场覆盖率有限(一般在40%左右)、易造成碳泄漏、行业间不公平等问题。二是以国家配额交易市场为主,设立不同交易市场与国家市场间的通用接口。接口的内容包括地方次级配额与国家一级配额的互认、核证减排量用于抵消机制的比例、公众参与的普惠制产品的“碳币化”等,从而使二、三、四板的市场与国家配额交易市场这一主板市场相联系、相统一,形成全经济、全社会的合力,在抑制传统重化工业排放的同时,有效控制城镇化过程中消费型排放的增长。
(2)构建开放竞争的碳排放权交易网络,尽快确立和重点建设全国性碳交易中心。流动性和活跃性不足是碳交易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过多的碳交易机构和平台使本来就有限的碳交易量更为分散,既不利于发现碳价格,也不利于国家碳交易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在多层次碳市场基础上,构建网络和中心并具的交易平台非常重要。一是根据多层次碳市场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区域性、自愿性、普惠制、场外的交易网络或联盟。鼓励国家配额和核证减排量之外的次级市场交易本地化、特色化,并组建网络或联盟形成相对松散的协调管理,允许纳入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推动排放量较低但数量巨大的小微企业、家庭、个人等踊跃参与到次级市场交易。二是以现有地方试点交易机构为基础,通过兼并重组等竞争和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全国性碳交易中心。从当前“一地开户全国同行”、统一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交易主体、信息披露和服务机制等内容入手,逐步走向地方性交易平台间的整合,重点培育和建设全国性碳交易中心这一主板市场,逐步发挥全国性平台合理发现碳价格、优化碳资源配置、降低碳交易成本的“风向标”作用。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