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从2011年开始启动至今已有4年。覆盖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但大多数城市运行情况都是“叫好不叫座”,呈现参与主体单一,参与积极性不高,市场活跃度低等问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2015年1月,深圳启动实施公共交通碳排放交易,探索建立公共交通领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其他几个地域也在不同时期实行过类似项目,比如上海市正在推行的《交通港航行业碳排放交易管理政策研究》,广州市正在构建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等,但项目实施效果并不太好。鉴于已实施项目产生的问题,我对国内现行碳排放市场有如下思考和展望。
碳交易市场有偿配额机制。真的实现市场配置了吗?
国家提出碳排放交易,其出发点是履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从运行模式上看,当前.全国碳市场普遍采用有偿配额方式,这其实还是属于过渡市场的产物。具有“计划分配”的属性。一旦未来进入市场配置阶段,这种模式必然要逐步淘汰。用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盘活碳存量,将是以后交易主体瞄准的商机。从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来看,其行业范围还是集中在“两高”行业,包括电力、煤炭发电厂、水泥、玻璃、钢铁等重点耗能大户,而重点排放单位的标准也是经过独立第三方的碳盘查审计后,确定的能耗大户。有人认为上海市的年交易目标达到100%的成果,值得借鉴。我认为,这主要是政府行为干预的结果,并不能作为完全市场行为的典范。
事实上,试点模式的建立,除了摸索交易方法、积累经验教训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的碳减排意识。在这方面不能照搬国际模式。目前国际碳市场也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效用。现行交易量分配的方法.基本都是参照欧盟的标准,我们并没有结合国内实际进行标准再消化。
截至2014年10月底.我国已完成二氧化碳交易1375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5亿元。对于未来全国碳市场规模的目标,目前碳市场属于试点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像CCER产品仍存在很多设计的障碍,准入门槛低,监管不明,标准不统一等。因此未来制度设计需要更加严格,按照规范的金融产品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才符合碳资产化的方向。据易碳家了解到,未来中国碳市场肯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谁的商业模式成熟,谁的理念领先,谁的减排成本更加低廉有效,谁就能够掌握碳市场的主动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