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率低位徘徊
实际上,伴随着相关规定的落定,不少地方企业的履约率始终在低位徘徊。
以深圳为例,2013年6月深圳在国内率先启动强制性
碳交易,被纳入管控的单位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按照规定,6月30日之前,实际排放量超出政府签发的配额部分,必须通过市场购买补足,并完成报备。如果届时仍有企业未向市场购买超额排放的碳,将面临严厉处罚。但截至6月下旬,仅有400余家管控单位完成履约,履约率不足70%。
上海市碳排放方面人士此前也曾透露,截至6月18日,共有118家企业完成了履约,配额清缴量比例约为70%。针对近30家履约仍有缺口的企业,相关部门近日召开专门通气交流
会议,就企业自身配额情况、入市流程、履约安排、违约责任和风险、有偿发放等事宜进行了充分沟通。与会企业均表示都已在按履约时间节点抓紧做好本企业相关流程,并按期做好清缴工作,积极履行清缴义务。
由于不少企业对于碳排放交易意识的滞后,导致履约期到来前“临时抱佛脚”的公司不在少数。进入6月以来,光顾深圳碳交办的人越来越多,深圳碳交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些管控单位平时不重视,随着履约期临近,发现配额出现缺口,政府要动真格后,就跑来申诉、说情。
相关分析认为,由于对新鲜事物存在陌生感,且配额缺口带给企业的经济支出不是太大,加上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身配额是否够用,导致不少企业在面临“宣判”截止日迫近之时开始慌了手脚,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