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而言,如果参与拍卖,可以省下一定的费用,但企业积极性仍然不高,证明当前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概念极为淡薄。”陈海鸥称。
企业为何 “漠视”碳交易?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了数家控排企业,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对这一新鲜事物的陌生感。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公司上下没有人懂,对于如何操作无从下手。第二是人手紧张无暇顾及。员工的日常工作较为饱满,如果要做好这项新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员和岗位再好不过,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愿这么做。第三是配额缺口带给企业的经济支出不是太大。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身配额是否够用,不乏企业认为富余或者缺口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支出都不会很大,没必要为此事花费太大精力。第四是对政府的执法力度存侥幸心理,有企业认为碳排放不同于污水、固废违规排放,政府不见得会因此动真格。上述情况亦得到了周全红的认同。
上周碳交易量暴增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6月12日,一份关于对未按时足额提交配额履约的碳交易管控单位进行处罚有关事宜的公告,分别出现在深圳发改委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官方网站上,在深圳本地报纸上亦设专门版面刊登。对未按时足额履约处罚的通知一出,控排企业迅速变得紧张起来。这体现在碳市场的交易量上尤为明显。
“6月12日通知下发之前,每天的交易量约为10000吨,但从这一天起,交易量一天一个台阶往上涨,自该日起的3个交易日,交易量分别为22000吨、30000吨、44000吨。通知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周全红介绍说。
记者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官网获悉,6月20日的交易量上升至12万吨,交易量再次被刷新,当日收盘价为74元/吨,略高于上个交易日的72.33元。随着履约最后期限迫近,上周(6月16~20日)5个交易日交易总量高达37.78万吨,成交额2682.26万元,环比分别猛增440.9%和445.6%。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截至6月20日,共有400家管控单位完成履约,留给尚未履约的235家企业仅剩一周时间。
显然,政府的强势态度使得缺口企业不得不从市场购买补足,另一方面履约期的临近本身也在促使该类企业尽快完成履约义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尽管交易量成倍攀升,但碳价并无异常波动。这折射出配额富余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多数企业试图赶在履约期结束(即6月30日)之前抛售手中的富余配额,如此一来,供求关系仍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按照深圳方面的设计,2013年度管控单位真实配额总量稍低于先前预设的3300万吨,不到3000万吨。一方面出于全市碳强度下降考虑,一方面去年被纳入管控的电厂发电量(即工业增加值)略有下降。但是作为控排企业个体而言,不论其实际排放量还是政府签发的真实配额,这两组数据未予公开。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因为这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同行企业和经济数据分析机构可以从某家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和真实配额推算出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我们未将其公开主要是出于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保护。”周全红解释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不仅如此,总体配额数量的缺口和富余比例亦不公开,对此周全红表示,如果公开这个比例,等于告知深圳碳市场供求关系,这将给市场造成冲击,要等到履约结束后才能公开。但他向记者透露,就管控单位数量而言,缺口企业和富余企业的比例为四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