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场渐开启
最新发布的 《全球
新能源报告2014年》显示,2013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104.2亿吨,交易总额约为549.8亿美元。报告认为,从整体上来看,2014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近2/3,达到887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我国碳交易市场,即使是一个刚刚启动的市场,但前景依然可观。汤森路透旗下碳点分析师今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等7个地区交易所,今年的总成交量可能超过2400万吨,到2015年可能大增近9倍达2.27亿吨左右。另有机构预计,如果碳交易在我国全面展开,则每年对
碳减排的需求量将在6至7亿吨,碳市场规模将超过澳大利亚、韩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大市场在我国渐渐启动,但要真正盘活这一个市场,却仍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我国碳交易市场迈过从试点到推广的这一步。试点本就是为了积累经验,培育市场。从目前来看,企业对碳交易仍感陌生,对未来的碳排放配额没有底,国内也缺乏能够对经济形势和碳排放配额预测的专业团队。这些都需要在试点中逐步完成经验的积累。同时,市场制度和交易规则,也仍处于一个探索期。我国虽然确定了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但每个碳交易所都有各自的规则与标准,哪一种制度,哪一个标准,更符合我国未来的碳交易大市场,也需要在试点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另一方面,我国碳交易必须要走到全国市场这一步。局部试点导致市场是割裂的,没有统一市场的碳交易难免会出现问题。比如,目前每个开展碳交易的试点交易,仅局限在区域内部,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不同产业间、产业内不同企业间差异性小,容易造成企业间供需极不平衡,无法形成活跃交易的市场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打破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建立中国碳市场制度体系,营造出更大的市场。
所幸主管部门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低碳新机遇”第五届
地坛论坛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透露,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已经启动,计划3年左右时间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与此同时,发改委已经启动了自愿减排项目的申报、审定、备案和签发工作,公布了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这将为建设未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打下基础。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