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交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基于科斯产权理论的排放权交易制度,是理论上解决外部性问题最具经济效率的政策工具,亦是当前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流政策选择。比较典型的实践包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美国的区域碳交易体系(RGGI、WCI、MGGA和加州CAT)及自愿减排碳交易(VER)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碳排放交易是典型的新兴事物,探索并建立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路径困难重重。但是,遵循市场机制的根本原则,结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低碳转型的主要目标与国情,碳排放交易于中国而言是方向明确、脉络清晰的必然之选。
中国碳排放的基本步骤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的发展需要经过3个基本步骤:第一是VER市场阶段。第二是区域性试点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学习阶段和正式阶段两个部分。第三是全国性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碳排放交易的任务各不相同。
VER市场阶段的存在基于以下3个原因,一是在区域性试点阶段来临之前碳排放交易只能处于VER阶段;二是VER阶段即使在区域性试点阶段来临之后也不会消失;三是VER阶段有其独特的任务和功能,即培养企业与民众的碳意识和提高企业的碳管理能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VER阶段之后是区域性试点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试验阶段,任务有3个,分别是探索碳定价机制,测试交易体系的流动性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能力。在充足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区域性试点进入正式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完善交易体系的方方面面,建立起稳定、成熟运行的交易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随着区域性试点的不断完善,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始第三个步骤,也就是全国性阶段。称为全国性阶段,其实不一定是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一个不落,而是指交易体系覆盖的部门和区域不断扩大,形成全国性趋势。这个阶段的3个任务分别是:一是扩大碳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实现更大幅度的温室气体减排;二是保持碳价的稳定上升趋势,刺激低碳技术投资与应用;三是形成国内碳价格,保证我国在未来国际碳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总体减排结构设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总体减排结构是关于碳排放交易首先从哪些区域和哪些行业开始以及如何向其他区域和行业延伸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关于哪些区域首先适合开展碳排放交易,必须考虑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发展程度。很明显,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应当成为试点区域的首选地区,这个道理和国际上发达国家首先承担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合理减排一样。同时也是因为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经济总量大,碳排放量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第二是考虑区域的市场容量。因为碳排放交易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金融化和高度流动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所以要求碳配额的流通量要大,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多,配额的交易量要大。选择区域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区域内这些因素的实际情况能不能满足建立金融化和高度流动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
第三是考虑排放转移。管制对象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遵守管制要求,而是考虑能不能避免管制。这是理性经济人自利心理的正常反应。如果区域过小,那么管制对象进行排放转移的成本就小,管制对象逃避管制的可能性就大,这样对于管制区域的经济影响就大,给碳排放交易的开展带来很大阻力。因此,选择区域时必须考虑到排放转移的因素,尽可能减轻排放转移的影响。
因此,中国碳交易的地域范围至少应是省级以上,最理想的应是将相连的、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数省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