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岛屿国家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海洋资源的守护者。当前,中国在海洋
碳汇科学创新、
方法学构建与规则制定方面正形成全球引领力,在此背景下,如果将海洋
碳汇交易作为合作纽带,深化与岛屿国家合作关系,可能有助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开辟了新路径。
岛屿国家在海洋碳汇领域兼具资源优势与发展诉求。岛屿国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碳储存潜力巨大。受资金、技术和监测能力等多方面限制,这些国家往往难以独立开发碳汇资源并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同时,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多等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威胁岛屿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岛屿国家在争取海洋碳汇交易资金支持、技术援助以及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存在迫切需求。
中国在海洋碳汇领域具备科学优势与机制创新能力。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微生物碳泵”(MCP)理论,为海洋负排放提供了原创性科学依据,并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采纳。由中国主导的ONCE计划正在全力推动构建海洋碳汇基础科学研究、监测核算方法学制定、
碳信用机制建设以及与国际标准协同的全链条体系。在实践层面,广东湛江红树林碳汇交易、福建连江渔业碳汇
试点等项目,初步验证海洋碳汇交易的本土可行性。
可以以岛屿国家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中国科学优势和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从基础建设、金融机制、全球气候治理和公平发展等维度驱动海洋碳汇交易,促进其成为与岛屿国家合作的新兴载体。
交易合作基础与能力建设方面,可考虑将海洋碳汇合作纳入中国与岛屿国家的对话机制,推动签订碳汇开发与交易协议。借助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可与岛屿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野外台站及数据共享
平台,推广中国的碳汇监测技术、标准设备和核算方法学,协助岛屿国家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增强海洋碳汇资源的自主开发能力。
碳信用合作与
绿色融资方面,中国可优先承认岛屿国家产生的海洋碳信用,将其纳入跨境
碳交易试点。可设立中国—岛屿国家海洋碳汇发展基金,支持相关可行性研究和试点项目。推动蓝色债券、碳保险、生态补偿等金融工具与海洋碳汇项目结合,引导中国金融机构为岛屿国家提供
绿色信贷支持,构建“资源—信用—资金”良性循环体系。
规则协同与全球治理层面,可在多边场合共同倡导将海洋碳汇纳入全球气候治理框架,推动ONCE标准与国际碳标尺体系互认,助力岛屿国家碳信用进入全球市场。
南南合作与公平发展方面,可依托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于9月26日启动的“中国—联合国全球南南发展支持机制”,通过能力建设和项目示范,支持岛屿国家开发海洋碳汇项目。建立收益共享机制,确保碳汇交易利润用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可在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设立国际海洋碳汇交易示范中心,优先向岛屿国家开放能力培训与项目对接。
海洋碳汇交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工具,更是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公平发展、重塑全球海洋治理话语权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与规则双轮创新,以海洋碳汇合作为纽带,中国有望与岛屿国家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蓝色伙伴关系,实现从生态保护到经济发展、从科技赋能到规则引领的多层次共赢,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崭新的中国智慧与解决方案。
(李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赵春晴:青岛海大工程勘察设计开发院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