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措施和技术创新,科学、合理、有序控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扎实推进工业
绿色低碳转型。这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领域的关键一步,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实际行动。
《方案》出台和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专门的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方案,有利于加强减排力度,并激发工业减排技术研发热情,推动相关装备和技术集成化、产业化;另一方面,展现全球气候治理担当。我国作为制造大国,积极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经验,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完善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政策
《方案》以资源循环利用、减排技术创新、协同控制为手段,加快形成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管理体系,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这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工作定下基调、明确方向,不仅对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具有指导意义,也将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均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作出明确要求,《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提供了包括己二酸、硝酸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量计算方法。自2021年起,我国逐步将硝酸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数据报告纳入全国
碳市场。
《方案》聚焦六大任务系统推进工业减排:推动氧化亚氮减排、完善氧化亚氮控排配套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强化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协同管控,以及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根据《方案》,到2030年,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政策进一步完善,减排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排放管理能力明显加强,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有效提高。己二酸行业、硝酸行业、己内酰胺行业单位产品氧化亚氮排放量持续下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后,逐步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管控力度。
氧化亚氮控排国际关注度提升
氧化亚氮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工业领域中的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等行业是氧化亚氮主要排放源之一,由于排放源相对集中、减排技术路线明确、控排成本较低,受到广泛关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氧化亚氮增温潜势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大气寿命在百年以上。
根据最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数据,2021年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210.2万吨,约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其中工业生产过程58.0万吨,占27.6%。
国际社会对氧化亚氮控排关注度也在持续上升。联合国环境署等多家机构去年联合发布《全球氧化亚氮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在全球范围实现高情景减排,仅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每年就有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潜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专家介绍称,上世纪末以来,欧洲部分企业就已自主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工作,随后政府出台了将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纳入碳市场机制等系列政策要求,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规范核算方法和监测标准;美国在工业领域大力研发推广减排技术的同时,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要求企业报告氧化亚氮排放数据,为减排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日本和韩国则是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化工企业的氧化亚氮减排义务。
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仍待加强
“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的生产过程,己二酸行业是工业氧化亚氮最主要的排放源。”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相对集中、行业聚集程度较高,同时排放处理的技术路线较为成熟,因此率先在工业领域开展氧化亚氮控排工作具有较高可行性。”
有数据显示,我国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产能占全球总产能一半以上,未来预计产能还将持续增长。《方案》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持续开展源头和过程控制、资源化利用、监测和减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开展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相关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推动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催化剂的研制与应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装备和技术的集成化和产业化,推动成立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产学研联盟,有效提升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能力。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专家表示,在工业领域,氧化亚氮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同源,其控排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热能和高压蒸汽还可回收利用,高浓度氧化亚氮尾气经提纯后可用于其他领域。因此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兼具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不仅能直接降低排放强度,还可激励相关企业革新生产工艺、优化反应条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助力我国工业产业链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