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发布会上提到,山东将加快建设现代化智慧港口,推进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大力实施烟台港智慧零碳港区建设等示范工程,推动港口
绿色发展,实施
清洁能源替代和利用,探索港口交能融合发展。
日前,全国首个港口绿氢“制输储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潍坊港区顺利投用。该项目依托港区4台6.7MW风电,将风电“弃电”转化为氢能,建设一座500kg/12h加氢站,一座200Nm3/h电解水制氢站。每年可消纳500万kWh绿电,有效降低制氢用电成本165万余元,成功实现年产绿氢90吨。
港口,是蔚蓝国土上跳动的绿色脉搏,更是国家“双碳”战略落地的前沿阵地。不仅潍坊港如此,在山东,一幅“碧海青山皆入画”的生态港口图景正徐徐展开。
全国首艘氢电拖轮在青岛港入列
6月26日,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青岛港的水门礼中荣耀入列。“氢电拖1”轮长39米,由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设计、镇江船厂承建,它正是全国首艘氢电拖轮,也是全国马力最大、锂电池容量最大的港作拖轮。其创新搭载“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混动系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
碳排放。
换句话说,它像一台“海上混动车”。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副总经理张雷介绍,“氢电拖1”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00多亩。
烟台港开通环渤海首条跨海绿色专线
5月31日,“绿安通”轮载着
新能源汽车首航山东港口烟台港客运站,投入烟台—大连航线运营,“绿安达”轮6月29日正式上线,实现两船对开,“绿牌车”终于有了横跨渤海湾的“专属轮渡”。
每条船均可装载长度4.9米、宽度2米的标准新能源轿车132辆,15米普通货车100辆,为日益增长的新能源车辆和自驾游的房车用户构建起“零绕行、零排放、全智能”的新型运输模式。
而“朝发夕至”的便利运输更是促进胶东、辽东半岛新能源产业链融合,为环渤海经济圈绿色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老”港口迸发新活力,日照港不断擦亮绿色港口底色
日照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口之一,近年来,日照港全面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不仅实施“油改电”“油改气”改造,还成功将港界PM10、PM2.5均值控制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此外,日照港海龙湾,是全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也是国内首个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的实例。
今年5月,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公布《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
案例》,日照港“粮食全流程封闭运输及智慧化储存项目”“超大型港企一体化智慧绿色直通联运模式应用项目”“日照港绿色清洁运输转型升级项目”三个项目成功入选。
济宁港航首获新能源船舶补贴,内河航运绿色转型提速
7月,济宁港航集团旗下中交润杨公司申报的“四条67.6米LNG集散两用船购置项目”成功斩获国家“两新”政策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补贴1330万元。这是全国首单内河新能源船舶补贴,标志着新能源船舶补贴政策从文件走向实践。
四条67.6米LNG集散两用船采用LNG(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相比传统燃油,LNG动力船可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减少15%,且百公里可节约燃料费3000元,兼具环境与经济效益。
依托济宁内河港口优势,配套建设的LNG加注设施形成“船-港-气”闭环,既满足内河长距离运输需求,又极大改善内河航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双碳”目标与海洋强省战略双重驱动下,山东正以港口为支点撬动绿色航运变革。
刚刚发布的《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首次提出智慧、绿色、安全等发展规划内容,着力从陆海联动、融合发展、智慧水运、绿色水运、平安水运、现代航运服务等六个方面推动水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并指出到2035年,全省要建成“能力充分、保障有力、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港口与航道体系。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陆海联动发展,推动港口和航道与城市、产业之间的融合协调,统筹推进水运创新智慧、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发展,提升航运服务业辐射能级和港航供应链服务水平。
大潮涌起,风正帆悬。“氢”装出发,“碳”索无界。
当前,山东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不仅提升了港口经济发展,更让人民群众在“绿色港湾”中共享自然与生活之美。一幅幅港航绿色新图景就这样铺陈开来。
资料来源:山东省政府网站、半岛新闻、齐鲁壹点、大众网、央广网等(大众新闻编辑 姜凯宁 整合 策划 王建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