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要有经济性才能达到预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提到,在鼓励园区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的同时,还明确“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在施懿宸看来,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具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基础条件,但需要警惕可能引发的无序竞争。他以光伏制造业为例表示:“部分企业为享受当地低价绿电而转移产能,但如果生产环节仍采用传统高碳工艺,整体碳排放强度反而可能上升,这就违背了政策初衷。”
在能效提升方面,政策强调地热、工业余热余压等能源的综合利用。
实际上,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此前发布的第二批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
方法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中,就提到了余热利用技术。
施懿宸认为,地热、工业余热是新兴的发展趋势,目前不少清洁能源行业已经过于“内卷”,而且使用余热和地热基本上是零排放,结合CCER方法学,可以看到该领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减碳潜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的经济开发区一样,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有相关的绿色金融支持。
施懿宸指出,绿色信贷普遍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一般贷款期限为1至5年,而零碳园区建设周期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他建议,采取多元化融资模式,比如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引入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同时完善碳资产质押融资机制,让园区能够通过
碳减排收益增强偿债能力。
据悉,目前已有部分商业银行试点推出“
碳足迹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园区碳减排绩效挂钩。施懿宸认为,这种创新产品值得推广,但需要配套建立科学的减排量核证体系。地方政府应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来看,除了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零碳园区还需要自身具有经济性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应。”施懿宸说。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每经记者|黄宗彦 每经编辑|董兴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