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科的碳中和投资指南

文章来源:华尔街见闻劳佳迪2022-07-22 14:20

碳中和产业群

 
根据银科金融研究院的这份“指南”对未来GDP年均增速、财政绿色投资年均增速以及绿色投资占GDP比例做出假设,测算得出未来近40年国内民间绿色投资资金缺口约为3.26万亿元/年。其中,2030 年之前以及2030-2060年的年化资金缺口分别为2.7万亿元/年和3.45 万亿元/年。
 
“具体到投资层面,二级市场投资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伏、风电、绿色建筑等发展期和成长期产业为主,一级市场投资则以新型电力技术、CCUS等成长期和萌芽期产业为主。”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兼金融研究院院长夏春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电力能源、工业、交运、建筑和农业五大部门是中国碳排放大户,其中电力能源和工业部门占了60%以上,“能源转型+电气化”是关键板块转型的核心。
 
而CCUS则是指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根据“指南”,当前碳达峰阶段,主流技术探索方向包括低碳发电 (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 )、能源互联网、电气化、储能等;到快速减排阶段末期,随着零碳技术的渐趋成熟,碳捕集与封存、生物质等技术将会逐步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观察到,累计被投企业数量已经接近了千家,这些被投企业多集中在天使轮/A轮/B轮阶段,具体投资方向以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以及电动汽车、智能电网、节能提效技术等为主,合计投资规模占比达到了九成,现代农业、低碳材料、资源回收利用、负碳技术等也是机构投资者比较关注的领域。”在独家回应华尔街见闻时,夏春解释道。
 
交通运输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强化公共、共享和智能交通也是碳减排的另一个谜底:到205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100%替代率,并且提升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的技术水平。
 
目前交通运输部门占中国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12%,其产生的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道路机动车辆,占比接近 80%。具体到技术层面,为提升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当前业内的主要技术攻克方向在于动力电池方面,例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发,预计在未来5-10年内有望实现商业化。
 
“高性能建筑材料、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热泵技术所构建的零碳建筑也值得关注,现在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占比约在6%左右,叠加能源消耗中涉及建筑部门的碳排放量,合计在20%左右。”银科金融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部资深行业研究员胡昱琳补充道。
 
她也是这份碳中和投资指南的主笔人。
 
帮助在建筑运营阶段实现碳减排的先进技术中,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被特别指出是较为可行的方案。
 
按照表现形式不同,BIPV 产品可以分为建材型和构件型两类,其中建材型 BIPV产品是指将光伏电池融入建筑材料中,主要应用形式为光伏瓦片,代表企业为特斯拉、瑞科新能源等;而构件型 BIPV 产品是指将光伏组件融入装配式建筑构件中,主要应用形式包括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代表企业为隆基新能源、晶科能源等组件厂商。
 
“指南”还提到关注低碳农业领域。横向对比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农业碳排放量始终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体肉类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量的 25%,消费量绝对值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
 
人造蛋白等低碳产品培育是该领域的主要机会所在。据统计,2020 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达 68 亿美元,预计到2025 年可增长至 20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25%。
 
当前,全球人造蛋白市场规模还不超过200 亿美元,根据BCG和Blue Horizon Corp测算预计到 2035 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 2900 亿美元。
 
当前,国内植物蛋白领域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豌豆分离蛋白为主,其中大豆分离蛋白因中国是大豆主产国,行业参与者众多,代表性企业包括双汇集团、禹王集团、三维大豆蛋白等;豌豆分离蛋白企业则主要集中在山东省,代表性企业包括双塔食品、东方蛋白、健源食品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