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我国碳排放达峰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王树堂 崔永丽2021-04-07 12:27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在低碳发展立法、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他国家和地区低碳发展的经验
 
  欧盟重视碳市场建设和低碳文化宣传。碳交易市场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工具。作为全球最先进的碳交易体系,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已进入第三阶段。碳排放交易体系中不同类别的碳价已成为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通过成熟的碳交易市场,欧盟正在将交易盈利投入到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技术创新当中。例如欧盟的碳捕捉和碳封存项目以碳交易盈利作为后续资金。同时,碳排放交易体系为私营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得私营经济体参与到欧盟的低碳转型当中,将他们同欧盟的气候政策密切连接起来,以此形成低碳发展的市场推力,自下而上地推动欧盟减排目标的实现。此外,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作为欧盟气候政策的主要策略,在加快推动欧盟低碳转型的同时也缩小了欧盟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差异,促进了欧盟经济一体化。
 
  低碳文化通过对民众理念的影响推动低碳发展。重视低碳文化使欧盟的低碳发展体系不局限于“生产”领域,同时也扩展到“消费”领域。随着产品碳核算体系的完善,低碳文化将对产品市场和能源市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通过席卷欧洲的“慢城运动”,不难发现,将基于文化创新的低碳理念融入到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当中,为欧盟的低碳发展扩充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英国运用限制和激励两种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英国于2008年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以法律形式明确中长期减排目标。随后,气候委员会为英国设定了具体的低碳发展路线图:2008年-2030年,年均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3.2%;2030年-2050年,年均排放降低4.7%。英国确定低碳电力是低碳发展的核心。从2008年到2030年,电力的排放强度从超过50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降低到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
 
  英国重视综合运用限制和激励两种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一方面,限制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能耗的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制定了税收优惠、减排援助基金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税收优惠主要是指企业可以与政府签订减排协议,如果能够完成协议上的减排目标,政府可以给企业最高80%的税收减免。减排援助基金主要是在减排技术的推广、减排工程的建设方面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碳基金”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目前主要是通过向企业提供节能技术的咨询和帮助企业购买节能设备,从而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在消费领域,英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来提高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以消费引导生产,取得了积极效果。
 
  法国颁布《控制温室效应国家计划》。法国于2000年颁布《控制温室效应国家计划》,明确了减排措施选取和制定原则:(1)确保先前制定的减排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计划提出了三类不同的减排措施,并明确了措施的适用范围。第一类减排措施包括资助、法规、标准、标记、培训和信息宣传,适用领域是工业、交通、建筑、农林、废物处置和利用、能源、制冷剂等行业。第二类减排措施是指利用经济手段(以生态税为核心,增值税优惠、绿色证书制度等)来限制排放,适用领域是农林、能源及高能耗行业。第三类减排措施包括城市空间发展控制,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基础交通设施,增强建筑物节能效果和发展清洁能源
 
  德国实施能源转型战略。早在1987年,德国政府就成立了首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大气层预防性保护委员会。德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于2010年9月和2011年8月分别提出“能源概念”和“加速能源转型决定”,形成了完整的“能源转型战略”和路线图。与1990年相比,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降低55%,至205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至少降低80%。德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走在欧洲各国前列。2002年发布了新的《建筑节能条例》,对建筑保温、供热、热水供应和通风等设备技术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具体要求。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