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轩:发挥低碳转型的电力优势

文章来源:电力新闻网碳交易网2020-12-16 10:28

发挥低碳转型的电力优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 王志轩
 
  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展望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进,坚持系统观念,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
 
  电力行业要充分认识在低碳转型中的使命和作为,努力在全国一盘棋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地区而言是有意义的,建议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我认为条件的划分应以自然条件、能效水平、经济水平综合分析,率先达峰需要严格而规范的核算体系来保障,避免一个地区实现了低碳,是用另一个地区的高碳为代价。要引导和鼓励促进全社会提前达峰、降低峰值,减少成本的区域行业间的碳转移。
 
  以低碳化为目标的电气化渗透在电能的生产、存储、可应用的各个环节,电能应用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度融合,这些变化都使得电力行业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行业率先达峰的判断非常困难。从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科学性,针对生产对象和全国单位发电量看排放量,针对地方及全国的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包括热电联产在内的电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以及针对激励先进淘汰落后的看总量的指标,比起行业率先达峰的指标,更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发挥电力促进低碳发展的作用。
 
  要优先解决好电网如何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结构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电网的主要任务一是安全稳定运行,二是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源。安全第一与大规模接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没有大规模接入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安全第一就没有达到转型的目标,而没有安全第一,大规模接入也没有意义。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政府、社会及电力系统的各主体都应该对电网功能作用变化有新的认识。在宏观层面上,统筹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工业物联网、通信网、交通网等多网融合发展;在能源层面上,统筹电网尤其是配电网的能源规划,并及时评估修订;在电力层面上,加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理论,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时俱进修订技术标准,分阶段提出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防止各种技术性、政策性、产业性的锁定效应。
 
  要解决好煤电问题。如果说用两个字来概括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措施和效果的话,减煤二字不出其右。同理,电力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减煤电三个字,但是不分先后,不分地区,不计代价,一减了之,越快越好是行不通的。简单地用煤电5500小时作为评价全国煤电是否过剩或者是否经济的标准,本来历史上就没有采用过,用于今天就更不合适。一些省份,煤电利用小时数已经低于2000小时,但对于当地电力系统来说,仍然不能弃用。因此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现有的年轻煤电系统如何发挥好在能源转型中的灵活性电源、热电联产供热、生活智能联合发电,以及在区域或者产业循环中的能量、物质、价值流的综合作用上,要严格限制单纯以提供电量为目的的煤电机组。同时,为煤电的有序退出做好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等方法的统筹研究和准备工作。随着电力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煤电在统筹考虑中,逐步有序退出,是中国碳中和愿景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最终退出的过程,煤电仍会发挥起灵活性电源、电力安全备用电源的作用。
 
  要解决好储能问题。储能发展的好坏决定了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广度、深度以及进度,甚至成败。现有低碳目标愿景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储能技术具有突破性的发展,和经济上能够用得起的基础之上的。储能的大规模应用是传统的发、输、配、用电能的单项线性配置成为多项配置,促进能源电力物质间的双向转换。储能发展方兴未艾,技术及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未来展现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其特点也决定了在应用的对象、条件、安全、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而这正体现出储能不可能脱离新能源发展的进程、电力系统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需求而独立发展,相信通过“十四五”的技术发展和政策完善,储能的态势会更加明朗,在促进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