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斐:银行和保险机构应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管理

文章来源:清华金融评论叶燕斐2020-10-03 19:51

银行和保险机构必须深化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认识

 
  气候变化是关系地球生态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大约2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智人在东非诞生,之后逐渐出走,足迹遍布全球,开启了人类历史意义上的全球化。从此,地球生态从自然演变转变为人类有意和无意干预下的自然和非自然演变。森林的消失,洪水的泛滥,土地的沙漠化,物种的毁灭,是人类给地球生态演变留下的自然印记。工业文明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指数化增长,人类对地球生态演变的干预影响也有了指数化的增长。直到今天,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气候变化让我们见证了极地冰山的融化、高原冰川的消退、日渐增多的极端天气、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丧失。人类是地球之子,是地球持续演变的自然产物,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与地球生态的支持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分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地球生态。气候变化正在不断损害这个人类可依赖的唯一的地球生态。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中,全球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了60%,由此导致的全球环境危机常被称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命运的紧迫挑战。人类诞生以来,既不断从地球生态吸收它所需的营养,又不断向地球生态排泄种种污染物。地球生态以其巨大的包容力,容纳和很大程度上消化了人类对她的巨大伤害。但温室气体可能是唯一一个例外。由于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特点,当温室气体排放时,它们不能被地球生态同步吸收,而是因地球引力的缘故不断累积在大气层。温室气体在大气层浓度的增加使光热难从地球生态圈逸出,形成温室效应,即气候变暧。气候变暧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干旱和虫灾增多,带来和加重全球粮食危机。气候变暧带来海平面的上升、更多和更猛烈的海潮,损害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高度依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我们自身的居住条件。
 
  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命运的持续的挑战。气候变化本源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累积。温室气体不断排放的背后是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少数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以此为基础的城镇化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与人类个体不断追求更加自由、更加富足、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望密切相关。例如,衣食住行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主要内容。衣服不仅是简单的保暖的需要,更有审美和个性化的需要,这就驱动了人们对更多天然植物(如棉花)和人造纤维的需要,人造纤维的生产需要大量化石能源的采掘、炼制和加工。食,从最初主要满足人类个体的热量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身高意识的增强,人们在食品中会逐渐提高蛋白吸取量,这就需要更多的动物的饲养和肉乳食品的加工。住,哪一个家庭不希望有更大的房子呢?除了必备的卧室外,孩子需要游戏室,大人需要书房和健身房,客人需要客厅,宠物需要专门的住处,汽车需要停车位。住的需求要靠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采掘、烧制和加工来支撑。行,“世界是美好的”,谁不希望多出去看看呢?这就需要汽车、火车、邮轮、飞机甚至火箭等现代交通工具,背后依靠的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目前,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家只有高收入国家,即经合组织国家,其总人口约10.7亿。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完约70%历程的国家是中国,人口约14亿。高收入国家人口与中国人口合计,约25亿人,不到全球人口(约76亿)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还在刚刚开始工业化、城镇化或其半途之中。如果没有革命性的产业、技术变化,今天的高收入国家以及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未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谁也没有权利阻止这些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意味着,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在未来,更多更快的气候升温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峻挑战还在未来,目前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刚刚开始。
 
  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矛盾重重,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本,占这个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足是根本的矛盾。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再简单重复走发达国家的路子,甚至也不可能简单复制中国的发展方式,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走出发展的新路子。这样才能平衡好国别利益和全球利益,实现国别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发展不是简单的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所谓潮流,就是能不断地汇聚各方共识和力量,不停向前,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猛的势力,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不做“弄潮儿”,也要被裹挟进去。银行和保险机构应不断深化对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大潮的认识,从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体制机制、人力建设等方方面面预作准备,及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对银行和保险业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