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轩:多重矛盾交织下的储能成长阵痛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翁爽2019-12-19 09:28

技术创新是实现储能产业跃升的必修课

 
  安全、清洁、可负担是全世界能源变革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在现阶段,这三者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对立。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能源利用的安全和清洁,意味着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成本投入,而要寻求三者的最大公约数,需要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的继续精进、并实现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目前,储能电池的成本持续降低,储能的经济性越来越好,这是储能自我强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市场机制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成本无法有效传导到用户。新能源发电如果加上储能,成本明显提高,但用户侧正在实行降电价政策,这使得生产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被不同程度地挤压,无论是发电企业还是电网企业加装储能的意愿都不强烈。而用户侧储能收益来源单一,且受降电价措施影响进一步延长了投资回报周期。能源转型最终的结果必须要重视‘可负担’这一原则,目前矛盾胶着状态的唯一出口,仍然在于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王志轩说。
  降低用能成本和低碳清洁发展是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唯有技术的突破能够将二者推向新的平衡点。目前,储能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电化学电池技术中固态半固态锂电池、钠系电池、液流电池新体系快速发展;物理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冷蓄热、飞轮等实现突破,储氢技术也正在快速进步。
  目前,抽水蓄能仍然占据储能界的主流,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是市场份额都首屈一指。但近年来,电化学储能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迅速崛起,其高效、灵活、响应快、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青睐,各种电化学储能项目遍布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各个应用场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电化学储能的电池安全问题是这一技术类型发展中的最大隐患。
  电池本身是一种高能量、高密度的部件,因此,电池本质就是具有危险性的,并且随着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的提高,风险系数随之提升。电池的品种、容量、设计水平、生产工艺、使用时间等都是影响电池安全的因素。2018年5月以来,韩国储能行业发生了二十多起严重事故,为全球储能产业敲响了警钟,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并完善储能标准与安全规范体系,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数部储能相关标准,但体系建设仍不完善。将安全因素控制好,降低事故率,是电化学储能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
  王志轩认为,电化学储能的众多技术产品之中,尚未有哪一种技术能够完全满足循环寿命长、可规模化大、安全性高、经济性好和能效高等五项储能关键应用指标。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在初期离不开政策支持,可以考虑依据储能的不同模式,在研发、税收等方面给予储能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项目,政府应在工程建设上给与更宽泛的建设标准和免责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由于储能的技术发展尚未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多种储能技术各有优劣,无法互相取代,一旦某一种技术率先实现突破之后,储能产业便会面临重新洗牌。
  “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成长的速度和成本的下降超出了业内人士的预期,因此,谁也不能准确判断储能在五年乃至十年之内会有怎样的重大突破。一旦储能技术完全成熟,成本突破临界点,产业的发展有可能迅速实现巨大飞跃。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后,中国的燃煤电厂、电力设备、网络运行等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将会有显著的提升,可有效减少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支出。”王志轩说。
  王志轩表示,我国电力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改革推进的动荡期,电源结构与定位、市场机制与政策等等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储能在充满变数的电力市场中所遭遇的困惑,实际上是一种成长中的困惑——这既是储能产业本身的成长,也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长;一些储能企业的困惑,也是所有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必然考验。
  “由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电力行业中存在太多的变量,在一个动态的体系中,中国的储能投资与发展道路便更加复杂。这是一种成长中的烦恼。储能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在现阶段,储能承受煎熬是难以避免的,这或许便是成长的阵痛和能源革命的意义所在。”王志轩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