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储能产业的爆发与低迷
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在电源中占比的不断升高,电力系统的瞬时平衡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储能在新能源发电、电力供需平衡、电能质量、
节能减排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10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7〕1701号),这是国家层面针对储能产业第一份指导性政策,揭开了中国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序幕。2018年,全国新增投运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为2.4吉瓦,其中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首次突破吉瓦大关,中国电化学储能进入“吉瓦时代”。
但仅仅一年之后,产业热度便呈现下滑之势。究其根源,王志轩认为,储能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内在的客观发展规律和能源转型的规律约束,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初生阶段就持续爆发,这并不理性,也不科学。储能产业的发展与能源转型的节奏是同频共振、互相勾连的、螺旋式发展的,储能产业不可能超越能源整体转型的进程而独立发展。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尽管我国电力系统中灵活性资源匮乏,但当前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和体量尚能够通过灵活性改造的火电机组、气电机组以及抽水蓄能等进行调节。在有限的需求和多因素制约之中,需要各方调节电源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各自的市场份额。和其他调节电源相比,储能技术无论是在安全、性能还是成本上仍需要进一步实现突破。
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全社会用电需求来看,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减缓对电力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中电联刚刚发布的《2019年1~10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1~10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592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2个百分点。而新兴的、起步阶段的储能产业,在冲击面前则更加脆弱。
王志轩认为,储能产业目前的困境是在技术水平、市场空间、供需形势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所导致的。“如果储能技术本身在安全、性能、成本上都可凭借自身优势开拓市场;如果全社会用电量需求仍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储能市场需求就会大规模发展。但现在恰恰是无论储能的内在条件还是外在的经济环境综合来看都不够理想,使得2019年储能产业热度下降。”王志轩说。
王志轩认为,储能产业的发展问题不能孤立地来看待。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灵活性火电机组等调节手段都在同一个调节市场里竞争。而市场并不完全透明,理论上测算的市场空间并不一定与实际需求相符,其中各方主体都可能对市场形势进行片面甚至错误的预估,导致投资风险。
“储能不仅与灵活性的火电机组有竞争,甚至储能内部各技术类型和应用模式之间也互相竞争。目前之所以需要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是因为储能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尚且无法支持大规模的系统调节需求,一旦储能的技术和成本都有显著的突破,那么火电机组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较大规模的灵活性改造了;反之,火电机组如果进行了大规模的灵活性改造,那么在现有的储能技术和成本下它的市场空间便相对有限,所以考虑储能问题需要通观全局,储能的投资建设也需要在政策的引导下,由市场来合理调节。”王志轩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