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验”对我国碳市场的借鉴意义
前文阐述的逻辑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在把条件推到极致、主要考虑ETS没有覆盖到的部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试着来衡量如果我国发展了碳市场,会对碳排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如果我国的碳市场得以顺利运行,那也将是电力部门的碳市场,相当于电力部门收了
碳税。
这种情况下,至少有超过50%的排放并不在ETS的覆盖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想象如下一个情景:
在通过“可再生能源附加”的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部门纳入ETS体系。如果未纳入的部门又缺乏碳税等补充措施的话,由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意味着电价的上涨,于是更多的投资与生产资料转移到那些不被ETS覆盖的部门,从而引发排放的“泄漏”。
到这里我们推导出,尽管从政策上支持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在ETS的排放限额下,减少碳排总量的效果还是会受到影响。而为了抑制这种排放的额外泄漏,其他部门要么应该尽快地纳入排放体系,要么辅以征收额外碳税等其他政策手段。
总结
所以,回答本文开头的问题,我的答案只可能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是的,碳排放减少了,但是这种减少在未来能否持续面临许多挑战”。欧洲与德国,目前也恰好走到了这样一个“各项政策是否协调一致”的十字路口。
而是否使用其他手段直接关停高排放的基础设施(如煤矿、煤电厂、高耗能工业等),或者出台碳税等工具,也日益成为讨论的主题。在ETS形成的碳价格总是无法足够反映社会成本的情况下,这些辅助性政策的作用与效果将更多的被强调,并且它们的效果必须及时反映到对未来排放限额的更新上。否则,政策之间存在互相抵消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本文的所有讨论,都是基于“使可再生能源达到更大份额”的前提条件,对长期减碳排效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而这种不确定性源于ETS系统的总量控制。正如《能源转型加速度: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效益》报告所陈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逻辑, 碳减排只是更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一个原因,其他有关经济、技术进步、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量,也都在不同维度提升了这一议题的理性程度。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