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全球主场活动在中国杭州举办,主题聚焦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设定这一主题的意义在于,要敦促各国政府、产业、社区和个人共同探索可再生能源和
绿色技术,以改善世界城市和地区的空气质量。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绿色金融”是每个金融业组织成员责无旁贷的使命。保险业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最有效的市场化风险管理手段就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纵然面临诸多发展障碍,手握“绿色保险”武器的保险人时刻在操练,宛如一位捍卫祖国绿水青山的“战士”。
“绿色保险”缘何遇挫
被称为“绿色保险”的环责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简单来说,一旦企业因突发意外污染事故造成损失,可通过保险赔偿的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有利于分担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自身污染防治能力。
2007年,环责险在我国启动
试点,至今已有十余年,但企业参保情况始终不温不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地方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拿着政府的文件,逐家企业做工作,才让一些客户接受了环责险。
更多的企业还是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一家企业的环保部门负责人道出了企业不愿投保环责险的另一个现实原因:“环责险保的是突发性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而对企业来说,更多的污染是渐进式污染造成的。”渐进式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如由于工业及生活废气的排放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不会“立竿见影”,然而渐进式污染并不在承保范围内。
另外,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谈到,企业投保环责险的积极性不强,与缺失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政府的刚性约束有很大关系。在此情况下,不投保、脱保和断保现象凸显。对于已投保的企业,保险市场管理不够规范,产品不一、
价格不一,乱打
价格战,风控服务出现空白或缩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总体来讲,环责险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原因首先在于,缺乏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撑,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其次,保险公司存在承保范围狭窄、承保能力不足、经营成本高、风险评估和损失鉴定难度大等问题;再次,公众环保意识不足,企业缺乏投保动力,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