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仍是市场刚需所在 亟待寻找新“量”点
面对困境,一些环保上市企业已展开积极自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引入国资”成为当前普遍被认可的有效途径之一。2018年下半年至今,已有10余家环保上市民企成功获得“国资”驰援,合作对象既有诸如南昌市政府等官方
平台,也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川投集团等大型企业。
“短期内,这是一条可预见效果的可行自救路径,不仅能解决资金难题,还可以为民企一方带来更多资源,弥补现有商业模式中的短板。”上述未具名券商专家称。而从另一角度看,“国资”加入也催生着行业格局的洗牌重组,“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生存下来。”
自救之下,环保板块业绩能否迎来扭转呢?上述券商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依然存在短板,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治理力度也将持续,因此环保产业投资刚需仍在,未来增长空间持续乐观,这给行业带来曙光。“2019年开年以来,民企融资、减税等利好消息不断,生态环境部出台的《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意见》等政策支持,客观上也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结合市场对行业投资属性的认识变化,我们鼓励企业在细分领域找机会、积极寻找新的增量。”
对此,多家券商机构集中指出,环境监测、垃圾焚烧、生物质发电等行业,可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关注的细分“量”点。“在垃圾焚烧行业逐渐步入成熟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垃圾焚烧企业未来的成长性将体现在规模增长和提质提效,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性逐步放大。着眼于大固废,项目储备充裕且精细化管理的公司有望胜出。”首创证券分析师王剑辉举例称。
“不过我们应看到,即便形势乐观,环保行业也难恢复到此前红极一时的状态了。因为历经洗牌、重组等考验,无论行业‘游戏规则’,还是投资热情、规模等都将走向理性,前几年项目放水等情况再难卷土重来。”薛涛提醒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