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的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等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陈醒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在试点期间的整体机制设计、市场运行情况等做了详细介绍,并利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各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效果。他们发现,中国碳市场活跃度低、以履约为目的的撮合交易是困扰碳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减排效果局限于湖北、广东和深圳。回顾近四年的试点运行情况,七个碳交易试点成功经验是相对有限的,实行全国碳交易市场仍有待更为细致的经验总结。基于七个碳交易试点的公开数据和信息,从法律基础、市场机制设计、特别是运用了合成控制法评估了该项政策的减排效果。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1)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流动性仍然很低,良好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①总交易量在配额总量中的占比较低;②每年履约期前一个月交易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以上现象仍然说明市场有效性不足,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参与碳交易更多是被动应付地方政府的履约要求而非主动寻求的投资机会。碳配额的价值在企业心目中仍然很低,而这将会进一步削弱中国碳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2)信息披露程度仍有待提高。有效及时的信息平台可以降低买卖双方信息搜寻成本。这同时也利于政府规范市场,掌握碳市场发育情况。虽然所有试点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能在各试点发改委网站搜索到,但一些关键的信息,如配额总量、参与交易的企业名单、惩罚机制等并未在试点地区网站完全公开。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学关注度越来越高,建立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库日益重要,这对以后进行更深入的追踪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3)徐晋涛通过利用合成控制法分析,碳市场的减排效果在七个试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北试点表现较好,于2015年减排了约5947万吨二氧化碳;广东和深圳也表现不错,大约减少了3706万吨二氧化碳。然而天津在试点期内未能实现有效减排。对此,有一些初步的解释:在所有省市中,湖北一直在环保政策方面保持相对积极的态度。2009年湖北事先进行了环境费改税试点(Zheng,2015),发现这项制度有力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这可能为湖北工业企业在适应碳交易这种市场手段打下了基础。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实现“蓝天计划”的城市,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地方政府对碳交易制度的态度十分积极。目前还很难解释天津的评估结果。但天津碳市场较低的活跃度也揭示了碳交易机制并未能正常运行,未能实现有效减排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综合上述分析,考虑到目前七个碳交易试点成功经验仍很有限,作者提出,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仍须谨慎,需要在实施政策前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