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的碳交易
“潜移默化”的碳交易
这种个人碳交易的方式,暂且叫作“潜移默化”的碳交易,这种碳交易不是刻意的,不是勉强的,因为碳交易发生在用户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用户在不察觉的状态下就完成了自己的碳交易。听起来有点神乎,但是它确实存在。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种难度最低(既不对精神境界有要求、又不像碳普惠一样要用户刻意去做一个“兑换”动作)。这里说的可能还很抽象,下面用几个场景说明一下:
场景一:用户网上购买某件商品(这件商品计算过
碳足迹)则可能增加或减少用户的碳积分(如果该商品的
碳足迹低于平均水平,则用户的碳积分增加;反之亦然);如果用户平时做了一些低碳行为(如走路、骑车、线上支付等等),这些行为产生的低碳积分可以用于抵扣商品的
价格,这是不是很像碳市场的抵消机制
CCER(只是对它使用比例的限制,可以自行定义规则)? 所以用户网上购物付款购买某件商品过程中就自动将该商品的碳足迹与用户积累的碳积分进行了一次交易。当然这需要提前做好很多工作,比如商品的碳足迹要准确的计算出来。而这件事情最适合目前大的电商平台来执行,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等。这里碳积分就成为了商品的一部分(就像商品的增值税一样在交易中流转),并且成为了用户选择购买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场景二:员工在平时低碳行为中积累的碳积分可以用于所在企业的激励行为,比如获得低碳奖金或者减免个税等;而企业或机构积累的碳积分是可以申请减免税务机关的企业所得税,这样企业和企业员工参与的动力就足了。除此之外,这个碳积分也可以作为对用户低碳评级的一个参考,就像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一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面两种场景还只是冰山一角,所有能在自身业务闭环内实现的碳交易机制都可以成为个人碳交易机制(即无须向外部渠道寻求碳积分的转换或兑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探讨还有哪些“潜移默化”的个人碳交易场景。
推崇这种“个人碳交易”,是因为笔者认为只有消费端推动,企业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去改进(开展产品碳足迹计算、碳减排、碳中和、内部碳交易闭环机制的建立等)。而个人碳交易可以设计的更灵活一些,比如也可以加入
履约机制,但周期可以短一些,比如每月或每周
履约一次,增强流动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