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二:减排基数不科学
总量司概括污染减排管理“三大原则”是: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其中,淡化基数,被批评者认为是总量减排制度的先天不足。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从一开始,基数问题就成了困扰总量制度的“老大难”。“十一五”“十二五”分别以2005年、2010年为基准年。2005年全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49.4万吨,这是选取了历年环境统计数据为基准。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但2007年,环保部门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这次普查与环境统计数据差别巨大,为总量控制带来难堪,其结果为:化学需氧量3028.96万吨,氨氮172.91万吨,二氧化硫2320万吨,氮氧化物1797.7万吨。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于是,化学需氧量数字又被上调。对于“淡化基数”一说,总量司这样解释:环境统计制度由于人员素质、企业利益、群众心理、错误观念、制度缺陷等,易出现虚报或少报,无从约束和查证。“过分追求2005年排放量的绝对准确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中国的总量控制,老调基准年,这不好。”王金南向记者分析,“每隔五年调整一次,究竟大家相对2005年减排了多少,说不清。以前国际上谈判二氧化碳控制目标,大多是以1990年为基准年来确定目标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现在还说‘淡化基数’,显然是非常尴尬的。”参与总量控制核算的一位专家认为,其他国家虽无全国总量控制,但有分区域、行业的总量控制,“其他国家对基数看得很重。”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曾任环保部总工程师的杨朝飞告诉记者,“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搞清基数不准的原因。如果不解决基数不准的原因问题,就去搞总量削减,那削减的部分就实了吗?”
一位从事环境数据分析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总量考核“淡化基数”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没有一套清晰、可靠的环境统计基础数据。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总量考核的基数是历年环境统计(下称环统)数据,但是环统并不是普查,而是抽样得到的,它从排污申报的企业里,挑出前80%,再让这些企业自行填写环境统计调查问卷,环保部门再对其核实。”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但是,该人士强调,第一,除了大型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内部没有专门收集排污数据的部门,“你问老总利润多少、交税多少,他能说上来。你问他一年排多少二氧化硫,谁知道啊?”所以往往是“瞎填”。第二,环保部门在审查数据时,也很难核实清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一则排放基数本身准确性待考,二则基准年不固定。环保部门只好强调“淡化基数”这一略显荒诞的说法。批评者认为,以此为前提谈总体减排量,多少带有“空中楼阁”的色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也曾对媒体说,“回顾环境统计的污染物排放量,‘逢五必升’,钢铁、石化产量翻番但污染物排放量保持不变等不合理现象一直存在。”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虽然声称要环境管理“精细化”,但基础数据仍大量空白。例如VOC(挥发性有机物)是PM2.5、臭氧的重要前体物。目前学界强声呼吁,将VOC纳为“十三五”总量考核约束性指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但VOC也是基数不清。“VOC连排放量都搞不清楚,哪一年统计了?”王金南告诉记者,目前环境规划院正在做这项研究,将2014年分省的VOC排放量算出来,但也“都是‘算’出来的,不是‘测’出来的。”
关于基数问题,“十三五”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手段。2015年是“十三五”的基准年,是否又要开启新的轮回,掀起另一场博弈,有待观察。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