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制背景及意义》》》
从国际来看,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目前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未来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还将持续增长,随着国际
碳排放空间进一步约束,我国在国际谈判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
会议要求各国于2015年上半年向公约秘书处通报自主决定贡献目标,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驶入快车道,各方期待我国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从国内来看,尽管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长期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导致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
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在这一背景下,编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形成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促进机制,破除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切实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我国加快推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抢占国际低碳发展先机。同时,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来切实推进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是顺应国际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潮流,树立我国积极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 主要内容及指导意义》》》
《规划》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面临的形势及战略要求等内容,提出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等重点任务,并从实施
试点示范工程、完善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能力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和实施途径,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方于2011年组织开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有21个省、市(区)发布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将对各地方贯彻落实规划部署提供重要指导,有利于各地方围绕当地碳强度下降目标,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的减缓、适应、试点示范、建设等各项具体任务,探索符合当地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应对气候变化实践经验。
3 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内容以及主要考虑》》》
《规划》专门有一章内容来阐述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之所以借鉴主体功能区定位思路来制定差别化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是基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多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和不同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建立分类指导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政策。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同时,推动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规划》分别针对城市化地区(包括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确定差别化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为了体现差别化政策特点,《规划》对优化开发区域提出"确立严格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而对重点开发区域提出"坚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