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积极探索科研业务相结合,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行业专项提升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和业务能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利用国家973科技计划项目“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机理及其影响与对策”,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南方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定量评估模型,分析重大旱涝灾害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与评估”项目建立了支持多个大气模式的交互式集合耦合模拟平台,研发了T266全球高分辨率海-陆-冰-气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2耦合版本;“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区域适应研究”项目开展了重大气候灾害时空演变规律及脆弱性评价指标研究、华北区域不同农作物对各种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研究、农业生产适应技术研究;“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项目构建了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大气、海洋系统作用的物理概念模型,开展了主要天文、地球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实验,评估关键天文因子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中国声音”在IPCC报告中愈发响亮。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中,中国作者参与的文献为415篇(去重后为373篇),约占总引文数的3.9%,而上一次评估报告中国作者引文88篇,占1.41%,且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每一章都有中国作者参与。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自2002年开始设立气候变化专项,支持气象部门参与IPCC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活动,开展基础事实分析、对策分析和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至2014年,中国气象局对该领域共支持经费6000多万元,并为我国参与IPCC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活动提供科技支撑。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气象部门还稳定支持对温室气体及气溶胶的相关研究,开展中国旱涝影响的机理研究、短期预测服务、大气灰霾预报以及气候变化数据集建设等,为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业务化观测、建设气候变化业务服务系统打下基础;支持上海、广东、武汉等八个区域中心开展气候变化区域评估报告编写工作及对黄河等11个流域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为第一次摸清我国区域、流域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气候变化专项支持的“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已培训了上千名来自气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一批国外学员在内的年轻科学家。气候变化专项还支持气候变化相关网站的建设,制作《环球同此凉热》《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等纪录片、影片、科普画册和教材,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教育基地。其中,每年定期制作的多语种《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电视宣传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播放,对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