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这是自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专题部署后的又一战略行动,也意味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生态文明建设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实现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非常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特别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表明,人类最近100年的消耗,超过以前全部人类历史消耗的资源的总和。仅在过去的35年里,人类就丧失了近1/3的地球生态资源。但由于人口增长和个人消费的不断增加,我们的需求还在持续扩大,全球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的30%。发达国家10亿人口的消费就消耗了全球32%的能源,其中,仅美国、欧盟和中国三个经济体就占到世界全部生态足迹近一半,而其生物承载力只有全球的30%,属于“生态赤字”国家。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的生态赤字也被严重透支,虽然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6-1/7,但仍然反映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因为人文发展指数快速增加,尽管生物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但中国消耗的资源还是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平均每10年增加0.2公顷。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生态赤字,即每年需要的生物承载力大于其自身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大部分生态赤字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不断发展的能源需求,迫使中国只能通过以自然资源的形式进口生物承载力来弥补部分生态赤字。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自“十一五”以来,在不少地方政府受“GDP至上”发展理念影响,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工业发展迅速,部分行业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2011年,我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1.9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为0.59亿吨。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以上。可以说,中国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
一直以来,我国在为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努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环境立法的速度远快于市场经济立法。然而,环境立法仍然难以遏制继续恶化的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确立将意味着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的重构。因此,未来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纳入法制轨道,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法治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