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成发展瓶颈
与伯明翰相似,中国唐山也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依靠传统产业,唐山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然而,相似的发展轨迹也带来了相似的问题。工业结构偏重,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导致唐山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
节能减排压力大,单位GDP能耗偏高。资源枯竭、环境破坏、
节能减排等诸多压力,逐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城市转型已经成为唐山最迫切的任务和目标。
震后30多年,唐山已投入数千亿元改善生态环境。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长期的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目前,唐山市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2013年,唐山市空气污染超标天数占68%,重度以上的污染天数达71 天,唐山市也因此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严重的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也使许多投资者和旅游者望而却步,阻碍了唐山的产业转型。
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唐山是一座依煤而建、因钢而兴的城市。 钢铁工业成就了唐山的辉煌,但也折射出唐山在转型发展中的阵痛。
据有关
专家分析,尽管近年来一直在加快推进钢铁工业优化升级,但目前唐山还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强市。原因在于,在唐山庞大的钢铁产能中,普通产品居多,高端产品和王牌产品较少,且大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同时,在钢铁工业的关键领域,也缺乏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如果单纯围绕着钢铁、煤炭转圈圈,唐山很难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放眼全国,唐山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弊端更是显露无遗,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2009年,唐山旅游业收入仅为63.12亿元,国内同类经济规模的大连、宁波是唐山的9倍;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2%,不足国内先进城市的30%。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唐山加快转型的突破口。发展物流产业,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近海临港,处于交通枢纽位置,同时工业企业集中,是我国北方钢铁、煤炭、矿石和石化交易中心。
据悉,在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的同时,未来5年,唐山将着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并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清东陵为龙头,以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蓝色海洋旅游为重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明日之城”亟待走出困境
2003年,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挥环渤海优势,依托传统产业,用蓝色思路改写煤都历史,实现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的新的发展战略,而曹妃甸,承载着新唐山的蓝色梦想应运而生。
自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曹妃甸工业区累计填海造陆超过230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高峰时期号称日均投资4亿元,一度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单体工地”。不仅承载着唐山城市和产业双重转型的“蓝色之梦”,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河北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战略的成败,更被视为重塑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之举。
规划虽好,远景虽美,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原计划构建的四大支柱产业(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集群面临困局。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渐渐跟不上形势,投资拉动式发展模式已显得不合时宜。作为曾经的“明日之城”、“中国鹿特丹”,困境中的曹妃甸,亟待在变革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实现自我救赎。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