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新上项目能评环评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一是尽快修订两高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尤其是2008年发布的首批22项中粗钢、焦炭等产品,优先启动其标准修订工作。二是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三是加强项目管理,严禁核准产能过剩两高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两高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四是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两高项目准入门槛,新上两高项目的能效、环保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领先水平。
(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继续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排
一是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主要对象,同时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化解工作,逐步实现相关行业产能规模基本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长效机制有效建立的目标。二是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订工业行业的用水、用地标准,用节能减排要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
(三)加快研究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一是研究制定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东部与中西部的地区差异;二是研究制定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在节能减排技术装备推广、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充分考虑重点行业与一般行业的差异;三是研究制定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节能减排服务、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充分考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四)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一是要推动工业用能设备ip化,绿色网络控制协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用能行业开展试点应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标准并逐步推广。二是要建立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完善能源计量和标准体系。运用通用的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的数据接口,实现能耗数据实时采集、汇总分析和预测预警等功能,对各地各部门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措施落实、资金支持等提供系统支持。三是要在工业重点用能领域和节能环节大力推进数字能源,如智能电机、工业锅炉窑炉远程监控系统、能源管控中心、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四是实施企业数字能源分级管理,推动企业数字能源朝着更高等级方向发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一是扩大终端用能产品标准制(修)定的范围,推动工业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商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信息通讯产品节能减排标准制(修)订,促进终端用能产品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快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制(修)订工作,将能耗限额标准从工业重点用能行业扩大到一般用能行业,严格执行各种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的节能减排标准。三是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配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工业节能设计标准、能量平衡标准、能耗测试与计算标准、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节能监测标准、能源审计标准、高效节能产品及装置标准、节能综合管理与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四是积极推进节能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做好节能效果检验评估标准、节能减排检测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