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增长迅猛 建筑节能对房地产有何影响?

文章来源:新浪地产2016-05-16 16:54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出现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开始了全面反思与诸多探求行动。美国生物学者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出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先声。另外,美国建筑生态学家伊恩·L·麦克哈格及论著《设计结合自然》,无疑,也是城市与建筑领域和大自然的关系上进行反思与探求的先行者。
 
  麦克哈格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他对当时西方社会出现的“肮脏的城市”进行剖析与批判的同时,告诫人们“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他认为西方世界的失误,其根源是在于流行价值观的偏见,这种已成习惯的短视及偏见,将是把生物物理世界排除在外,而完全以人为中心。
 
  尔后,西方产生了诸如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等主要思想与理念。一直被建筑界奉为圭臬的“适用、经济、美观”三原则,已不再被视为建筑设计的全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以至重新开始审视他们与城市及建筑的关系。
 
  纵观中国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的城市与建筑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但也产生了一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形式追随利润”的城市和建筑,如城市建设用地采用“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简单而粗放的开发方式,高层建筑与高密度的无序建设,某些设备效率低下、过高能耗、污染环境、短期寿命的建筑等,就是一种明证。一部分建筑师在设计中缺乏对理念的提炼,以型式的原型来代替理念等。
 
  随着2004年我国开始在建筑行业强制推行建筑节能,2006年我国第一部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2013年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发布,由此“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策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格局中,昭示了中国城市与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下,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给建筑行业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正在调整,城市的空间环境,生态安全和健康宜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获得更为深切的关注。因此,我们亟待需要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内涵,探求“建筑设计”的本源以及新思维和新理念。
 
  我们现今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实现设计思维与理念转型的一条必然路径。绿色建筑在宏观层面,关注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整体性,过程性,多样性,联系性等。绿色建筑与所处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它不虚张声势,不肆意张扬,不霸道,不摆出一副纪念碑式的架势去统率城市空间,不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绿色建筑所体现的建筑过程是动态的,并显示它的自然历史以及自然过程的持续循环。如果健康可以被描述为抵御压力的能力,那么一个城市与建筑的生态多样性,也预示着一个城市社会的健康状态。绿色建筑与城市及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建立在必要联系之上,亦如自然是一个单一的相互作用的体系,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过程,人为的改变城市与建筑场所上的生态环境与雨水径流,会明显地加大城市及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发生率等。
 
  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立足于建筑三原则基础,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关注建筑的全生命期,并要求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适用的使用空间,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大家知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从地球上生物的进化来看,地球这颗行星是一切进化过程和无数生活在上面的“居住者”的家,生态学就是关于家的科学。绿色建筑在理念上要求我们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
 
  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讲求“因地制宜”、“统筹平衡”,以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为综合目标。“因地制宜”既是绿色建筑的灵魂,也是创造地域特色的城市与建筑的不二法门。
 
  绿色建筑在技术路线上,提倡“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的原则,力求在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防水防潮、保温隔热等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而如空调、采暖、人工照明等设施设备则做到合理优化。这是一条追求合理成本+适宜技术的而非技术堆砌的实践路线。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不仅涉及以上部分,而且其延伸领域是很宽泛的。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市政、绿色交通、城市设计等等,绿色建筑与上述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和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城市与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对于建筑设计的内涵及理念重新审视十分必要。而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内涵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要求。今天,对于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来说,不仅要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积累,而且,更需要诸多跨专业跨学科的思维以及长远目光。
 
  对于今天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而言,应该是告别脱离环境唯我独尊的建筑时代,回归建筑的本原的时候了。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的思维与理念,是到了重新审视并付诸探索的时候了……
 
  正如郑时龄院士所言:“建筑不仅是建筑师的作品,而是整个社会的作品。”当代建筑师肩负使命,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