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一:聚焦“自家烟囱”后的技术与账单
在企业碳管理的四大范围中,范围一主要聚焦“自家烟囱”,直指企业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排放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活动,包括锅炉燃烧产生的烟气、厂区内燃油车辆的尾气、核心工艺过程中的逸散排放,以及空调与制冷系统制冷剂的泄漏等。这些排放往往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紧密相连,既能直观反映能源使用效率,也常因数据可获得性而最早纳入管理清单。
在范围一的核算层面,最常用、也最被监管机构认可的方法是“实物量×排放因子”。企业只需按燃料消耗量、制冷剂补充量等实际数据,与国家公布的排放因子相乘,即可得出年度排放总量。得益于方法简洁透明,内部审计与外部验证的成本都相对可控。
为了减少范围一排放,企业常见的技术路径首先是燃料替代,从高碳的煤转向天然气,再升级到更清洁的氢气或可再生燃料(如生物质)。在物流与内部运输环节,柴油叉车与货运车辆正被电动化队伍取代,兼具降碳与降噪双重收益。生产线上,则通过自动化与“黑灯工厂”减少原料浪费与多次返工,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这些措施虽然各有投资门槛,却在许多行业形成了可复制的成熟经验。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迭代与低垂果实的采摘,范围一的“技术红利”正逐步见顶。新增减排往往需要更高成本,却只能带来边际递减的收益。随着成本收益比的持续下降,领先企业正把目光投向更具潜力的外部能源采购范围二和供应链协同减排范围三。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