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在京成功举办第五期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研讨会暨21世纪中心气候沙龙活动。本次活动以“能源供应与需求部门碳达峰
碳中和转型”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能源领域深度脱碳的核心挑战与创新路径,为《第五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编制提供科学支撑。
会议由21世纪中心全球处张贤处长、清华大学陈文颖教授、李政教授共同主持。
21世纪中心陈其针副主任出席活动并致辞。他指出能源供应与需求部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其转型成效直接影响我国碳中和进程。当前能源转型面临技术创新、政策协同与市场调控等多重挑战,需通过跨学科交流碰撞,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次研讨会聚焦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业/交通/建筑部门减碳和
碳排放管理等重点方向展开讨论,以期为《评估报告》编制注入多维视角,同时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治理支持。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伟研究员以“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化工行业转型关键技术进展”为题,介绍了绿电催化合成化学品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为例,展示了绿电驱动的高效焦耳热反应工艺,为化工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欧训民教授在“中国交通领域低碳排放路径的一些思考”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我国交通部门排放现状,提出需求削减—模式转化—能效提升—燃料转化的减碳路径,指出未来交通低碳化应以道路交通低碳发展为重点,其中汽车电气化是关键,同时推动重载交通燃料多元化,构建更加可持续的交通体系。
青年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汪鹏研究员从物质—能源—碳耦合的视角,剖析了钢铁、有色、水泥等难减行业的脱碳挑战,提出了多系统协同脱碳框架,为高耗能产业
绿色转型提供了思路。华南理工大学黄祖坚教授聚焦建筑碳排放精细化治理,强调精准溯源碳排放数据,并建议建立相应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动态数据库及标准化体系,以科技手段支撑建筑行业低碳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魏伟研究员、欧训民教授、汪鹏研究员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孟靖教授,围绕电气化发展、氢能及氢基燃料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认为,需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流程深度融合并解决波动性问题,全链条突破氢能“制—储—输—用”关键技术,同时亟需针对碳中和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评估,提出细化技术发展路径,并强化跨学科创新与政策引导,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规模化示范。
本次活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开放交流的
平台,为《评估报告》编制工作贡献了重要参考。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