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欧洲的循环经济机遇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5-09-15 11:0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欧洲的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它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功于资源生产率的持续改善——这一趋势已开始降低欧洲的资源暴露。同时,资源生产率依然具有巨大开发潜力,这也是财富、竞争以及革新的源泉。麦肯锡最新研究《内部增长:欧洲竞争环境下的循环经济愿景》证明了循环经济能让欧洲的生产率每年实现3%的增长,到2030年将为欧洲的经济体创造年均多达0.6万亿欧元的初级资源利益。此外,相比目前,它也将产生1.2万亿欧元的非资源和外部利益,每年能带来大约1.8万亿欧元的利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按照GDP计算,相对于目前发展情况,循环经济的增长率能高达7个百分点,并且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着眼于三大人类需求(移动性、食品和建筑环境)系统,麦肯锡得出结论,即快速的技术采用是必需的,但不足以抓住循环经济机遇,必须配以相应的循环经济政策,引导不同于如今经济主导过渡的转型。但一致的看法是,循环经济前景非常重大,可以作为下一个欧洲主要的政治经济项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欧洲的经济对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关于在低增长、失业增加、复苏乏力的经济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及如何吸收大量的技术变革,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循环经济领域的相关人士认为,它对于提高欧洲的资源生产率、降低资源依赖和浪费,以及增加就业和增长能创造巨大机遇。循环体制将提高竞争力,刺激创新,但欧洲目前尚未抓住循环经济带来的大量机遇。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其他人认为,欧洲公司已经抓住了循环经济的大部分机遇——回收、再生产和再利用。他们坚持认为,为实现更高程度的循环,需要大量经济成本,而这样的成本是欧洲无法负担的。因为,如今的大多欧洲公司认为资源价格已经十分高昂,他们已疲于应对。他们进一步指出了转型所需的高经济和政治成本。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麦肯锡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目的是为决策者在思考是否需要向更高级别的循环经济转移时提供足够的事实依据。麦肯锡根据大量的案头研究、150多次访问,经济建模和迄今最大型的循环经济过渡的就业影响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总共占欧洲家庭支出60%和资源利用80%的三大人类需求——移动性、食品和建筑环境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了如下九大结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结论1:欧洲经济价值创造模式的浪费程度非常惊人,实际上就是连续运转的一个“拿取-制造-处理”系统。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012年,每个欧洲人平均利用了16公吨材料。60%的废弃材料被当成垃圾掩埋或烧弃,而只有40%被回收和再利用。按价值计算,欧洲损失了95%的材料和能源价值,而材料回收和废料型能源回收只占原始原材料价值的5%。即使回收成功的案例,如钢铁、聚酯合成纤维(PET)及纸张,在第一次使用后也损失了30-75%的材料价值。平均来说,欧洲的材料只使用1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研究还发现,在很多人认为成熟和已经得到优化的各个行业中也存在重大浪费。如,欧洲的汽车平均92%的时间是停止的,32%的食品在价值链中被浪费,欧洲的办公室即使在办公时间,也只有35-50%的时间得到利用。使用周期非常短。已制成资产的平均寿命只有9年(建筑物除外)。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