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思路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管理刘宏博 等2020-08-15 15:19

“十四五”时期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主要思路

 
本文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发展需求应继续围绕完善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坚持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切实降低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科技发展也应支撑环境管理,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研发先进适用技术,支撑精准施策,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十四五”期间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着重在下述几个方面。
 
3.1 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典型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制定危险废物鉴别单位管理办法,完善危险废物鉴别程序,规范危险废物鉴别机构。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研究制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加强法律规章的相容性、一致性和适用性,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环评技术文件要求,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推动固体废物管理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有机衔接;根据利用处置现状分类设置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管控方式,设计制定重点行业固体废物管理要求和管控指标,并加强对产废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
 
构建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及敏感性研究,明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末端处置等法律规章的协同作用机制。
 
3.2 摸清底数,提升环境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
 
 
准确统计危险废物底数。建立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统一危险废物数据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在重点行业中筛选代表性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明确典型行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按类别分析重点行业的产废系数,科学统计危险废物产生量。
 
推进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提升环境监管能力。继续开展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工作,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利用和处置,提高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率。推进医疗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加快补齐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完善重大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制度保障体系。开展垃圾焚烧飞灰综合整治行动,推动和完善飞灰填埋过程规范化管理,提升飞灰的产生和填埋过程中污染防治管理水平。
 
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能力和设施运行情况综合评估,合理布局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建立“省域内能力匹配、省域间协同合作、特殊类别全国统筹”的危险废物处置体系。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等地区开展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合作,跨省域协同规划、共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强废酸、废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难处置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推动全国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废物利用处置需求总体平衡。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使用效益
 
 
加大财税支撑力度,推进产品市场化。充分应用财税、绿色采购等经济手段,进一步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置产业健康良性发展;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工作,在废物利用再生产品推广应用环节,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纳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增值税优惠目录;将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再生产品纳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提高社会认可度。
 
推动增值税、所得税、环境税等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不断完善提高相关废物处理处置收费政策和资源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3.4 加强基础研究,研发先进技术
 
 
开展危险废物精细分类和风险精准管控理论研究。研究多源危险废物基质特性与污染物指纹图谱,建立基于环境属性与利用处置特性的分类方法,形成精细化分类基础理论。开展危险废物循环污染物代谢传输机制与环境效应研究,构建危险废物风险精准识别理论和方法,支撑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开展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健康效益等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科学评价危险废物环境治理的社会经济影响,进一步优化政策标准,推动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关键技术和应急技术研究。研发废酸、废盐、废催化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抗生素菌渣等难处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和利用处置技术。研发环境风险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循环技术,构建与废物特性相适应的技术体系。研发疫情、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废应急处置技术。
 
开展工程示范。开展危险废物预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及工业炉窑协同处置工程示范,重点推进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电厂等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和危险废物高温熔融处理等新技术的工程示范。
 
3.5 强化系统功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平台建设。在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联网的基础上,优化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处置、经营许可管理等信息化功能;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平台信息化、智能化研究,建立“能定位、能查询、能跟踪、能预警、能决策”的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推动与相关部门的联动监管,实现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一张网”,确保实时监管、便民高效。
 
完善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大数据分析功能,系统收集统计各产废排污单位的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等信息,并追踪固体废物的流向;推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与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衔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真正实现排污许可与固废管理“一证式”信息化管理目标。
 
3.6 开展先进模式经验试点示范
 
 
探索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完善医疗废物、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废三元催化剂和实验室废物等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在经营许可制度许可和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由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尝试开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豁免管理,开展危险废物定向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危险废物梯级利用及“点对点”利用。
 
探索开展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试点。依托“无废城市”建设,在试点城市研究建立危险废物污染特性、处置和管理模式的分级模型,基于量化评价和分级管理原则,可按照废物特征(类别、产生量、危险特性、环境危害程度等)和对象(产废企业、收集经营企业)划分管理程度,如规范管理、重点管理、加严管理。定期总结管理经验,促进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探索开展危险废物“智慧监管”试点示范。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展危险废物“一物一码”信息系统应用试点,研究建立二维码系统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产废单位线上信息填报交废、运输单位线下收废运输、GPS全程物流跟踪、利用处置单位线上线下同时确认接收的“快递”模式。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提升固体废物风险防控水平。
 
探索建设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无废示范区”,促进环保技术与产业对接合作,系统推进区域内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提高区域循环发展水平,构建全周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平台,建立“环保园区”,鼓励企业在园内设立回收加工厂或再造品生产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建立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试点示范工程科技成果支撑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建设。
 
结论
 
“十四五”时期,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五年环境趋势的总体研判在经济新常态和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环境保护也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我国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一环,必须予以重视,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文献来源:刘宏博,吴昊,田书磊,等.“十四五”时期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思路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56-61.
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0.04.056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作者简介:刘宏博,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研究。
*责任作者:黄启飞,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研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