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十大事件 (附低碳传播技巧)

文章来源:碳阻迹碳交易网2020-03-03 10:22

如何做碳中和

 
如何做碳中和,简要来说可以分三步:
 
1,核算碳排放量,发现减碳空间
2,实施减碳措施,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等
3,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通过种树或者购买碳减排量等方式实现抵消,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1
 
从上面的十大低碳事件来看,基本都实现了突破碳圈的效果,建立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联系。笔者写本文的初衷也是希望找到一些办法,可以让低碳这个小众话题,被更广大的公众和消费者接受,实现破圈乃至全民传播。
 
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互联网和自媒体承担着重要的推动低碳传播工作的重任。屏读时代,如何迎合新的阅读习惯和借助新媒体传播技巧,成为本文主要讨论的方向和内容。
 
互联网赋予了这个社会变革的力量,笔者近期也花时间研究了曾经一炮打响的互联网产品,他们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很值得碳圈从业者学习和借鉴。
 
从传播触达的范围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圈层传播:这是最易实现的传播效果。在碳圈,一旦主管部门(之前是国家发改委,现在是生态环境部)发布相关的碳排放政策或条例等,一般都会出现刷屏,这就是典型的圈层传播,但可以触达的人群最多就在几千,因为碳圈的核心人群也就是几千人。
 
2,跨圈层传播:碳圈的机构都希望传播的内容可以跨圈层传播,这对于传播的内容(需要与圈外人产生共鸣)以及传播的手段(例如借助互动话题、游戏、趣味H5等方式产生裂变效果)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碳阻迹团队之前开发过的微信小程序-全民碳交易(3.8万用户)和节能大富翁(10万用户,基本达到一个互联网产品用户数的门槛)在跨圈层传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种子用户: 寻找圈层最初的参与者,即碳圈同仁。
 
寻找连接者:找到跨圈层的合格连接者,就相当于找到了跨圈层传播的关键所在。笔者的感触是找种子用户最相关的群体进行突破,例如碳圈的内容比较容易被节能圈接受和产生共鸣(节能圈的群体人数远远大于碳圈,节能也更接近于大众话题),碳圈的内容也比较容易传播到NGO圈或者公益圈,所以选择合适的突破群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在试图击穿一个圈层的同时,会把传播素材进行跨圈层的传播,信息的裂变性越强,跨圈层用户参与得越多,实现跨圈层传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终就有可能实现全民刷屏的终极目标。
 
3,全民传播:一个以碳为主题的产品或者内容,要实现全民传播,对内容和手段技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例如“穹顶之下”在雾霾肆虐时期与全民产生深刻的共鸣,“蚂蚁森林”通过持续的宣传和产品的改良,并且借助春晚以及抢五福等机会达到了全民传播的效果。
 
全民传播的技巧主要在于:
 
社群裂变传播:通过微信群或社区等,覆盖离低碳话题较远的人群。当然让社群的用户传播,就必须内容上与之能匹配上,例如有物质的激励,或者对内容的认同感。
 
借助大V影响力: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让低碳传播提升规模。
 
与大平台合作:一个低碳话题如果有幸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例如达到10万或者百万用户量),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规模化,实现从1到100的大幅增长,与流量大平台合作是首选的方式,例如借助支付宝的10亿用户大平台,蚂蚁森林实现了5亿用户的大目标;拼多多借助微信平台和社交功能,也创造了超过京东日活的奇迹。
1
 
最理想的低碳传播就是能达到刷屏的效果。跟低碳有些相关或有些相似的现象级刷屏活动值得我们借鉴,例如:
 
1,2017年的“一元捐画”公益活动
 
这个活动的爆炸式刷屏具备了一些典型的值得被刷屏的特征:
 
低门槛:用户参与的门槛极低,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并且只需要花费几乎无感的一元钱。“一元捐画”其实用最直白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一元钱做好人”。
 
广覆盖:利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的刷屏。“一元捐画”充分利用了可以朋友圈迅速扩散的特征。
 
触及人的情怀:传播的意义在于触达用户,同时可以触及人心。每一幅画都代表一个故事,还是容易感动人们的自闭症儿童的故事。
 
内容真实:尽管这些画作都是小朋友的作品,谈不上多么精美,但是它很真实,这更容易打动人。
 
2,2018年火爆的西瓜足迹
 
将地图与旅行结合,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并且可以满足部分人“炫耀”自己行万里路的“光辉岁月”。同样的还有支付宝账单以及京东绿色账单等,都是有着极大的覆盖量,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
 
3, 茅侃侃-直击人心的传播故事
 
34岁的茅侃侃作为明星创业者突然离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创业者这个话题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创业的心,虽然现实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亲自去创业,但是创业的故事还是会对每个人有强烈的吸引。
 
创业者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明星创业者,在传播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加上对创业者心灵的探索,让本次传播取得了刷屏。抛开这次传播有消费死者的质疑之外,类似这样的创业故事还是直击人心的。
1
 
前面讲述了中国十大低碳事件以及一些成功的传播案例,总结下来大概有如下一些低碳传播的技巧,而传播的技巧核心是让用户被touch到,用户觉得有创新有共鸣。
 
1, 技术刷屏
 
利用新的有差异化的技术容易刷屏。微信公众号刚出来或者微信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做一个传播是很容易刷屏的,因为大家都没有看过,觉得分享出去是一件很cool的事情。碳阻迹2017年开发的《全民碳交易》是中国低碳圈乃至整个公益圈最早的微信小程序之一,微信小程序这个产品上线,全民碳交易也就紧随上线了,在碳圈实现了刷屏。
 
当时做全民碳交易的时候,很多人问起做这个项目也不赚钱,图什么呢?这可能就是一家技术公司有时候比较任性的地方,当时就纯粹是因为公司的工程师们觉得做这样一个产品出来会很cool,希望做出来让用户觉得“厉害”就OK了,就很有成就感!这可能也是很多创业公司的一种精神,尽管大多数都因为找不到商业模式而凋零,但是至今仍然觉得做这件事情很酷,很潮,很不一样,很能引起共鸣,能够赢得用户一句 “Aha 或者 哇,厉害”, 那就够了。
 
2,
 
第一时间发出信息,让用户第一时间感知到最新资讯。对于专业做传播的人来说,一旦有爆炸性的新闻,半夜从被窝里也要爬起来趁一下热度。在这里,要表扬一下两家碳圈的机构:碳道和易碳家,他们都具备了赶热点的专业素质,碳圈的重大新闻,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发出。
 
3, 时间节点的选择
 
传播的时间选择,尤其是对于自媒体的传播,是很有讲究的。尽量避开工作时间,可以利用早上在地铁上,中午休息时间,晚上休息时间8点这几个时间节点进行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病毒传播的功能设计
 
比点击数更重要的是分享。如果是做一个应用(H5,小程序、APP等),我们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让应用可以自行传播起来,最理想就是达到病毒传播的效果,利用互联网社交的裂变属性,让传播做到最深最远。
 
滴滴刚上线不久的时候,就开发了一个很有病毒传播属性的功能,乘客乘车结束后,可以分享一个链接给微信好友(或群),分享者和被分享者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红包激励,这个功能的设计为滴滴最开始的拉新创造了很大的贡献。
 
分享转发是病毒传播的内核,如何激励老用户去分享转发是成败的关键,让老用户在转发前后都明确知道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转发前有明确提示会有红包,而转发后利用微信到账提示的功能让用户感知到实际真的到账了,用户就会觉得很爽很真实。除了真钱红包,也利用虚拟积分达到同样的效果,应用中的虚拟积分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如果这个虚拟积分有一个排名以及一个针对前十名的高额物质奖励,那么也就会很有吸引力了。
 
5, 物质激励
 
前面讲病毒传播谈到了有时候物质激励是非常奏效的,会激励用户乐此不疲的传播,达到裂变传播的理想状态。
 
碳阻迹团队最近特别有感触的是,“节能大富翁”进行到后期,由于前期规划最后几天是没有红包的,明显感觉到用户参与度下降了至少50%,最后当机立断,还是继续发红包来激励,但是由于预算有限,就选择在一些固定的时间节点,例如双数整点的时候,用户可以抢红包,也激活了很多用户。
 
总体感觉,红包还是非常有用的,可以普天同庆发红包、定时定点发红包、随机红包、有条件发红包(比如完成什么任务后才能获得红包),而且最好有大红包或大奖,让用户有比较高的期待(节能大富翁结束后,我们采访前十名的几位获奖者,很多人都说奖品太诱人了,他们其实本身并不是节能低碳参与者,通过这次活动开始对节能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愿意在生活中参与进去了)。这就很好的阐述了:物质激励是传播重要的敲门砖,让用户被激励参与进来,逐渐形成习惯,这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
 
6, 精神激励
 
除了物质上的激励外,精神上的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可以获得比物质激励更好的效果,例如排行榜的设定,帮派PK的设定,让用户有一种参与感,甚至浸入感。一个竞技类的低碳应用做到最后,用户其实已经不在乎参与的是什么内容,而只是就要一个字:赢。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实现获胜的目标,而这就成就了应用的开发方,最终把传播做广做深了。
 
7, 借助KOL
 
前面提到穹顶之下,借助柴静的号召力,以及众多流量明星的助力,取得了传播史上的奇迹。如果有机会在传播上借助大V的力量,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去争取。
 
当然也许我们不容易找到大明星,但是每个小众话题的群体也有大V,找到这些有领导力的人来参与和代言(例如群主、博主等),对于传播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