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然而时至今日,能与国际企业相较高下的却寥寥无几。虽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名声响亮,但大多是附加价值很低的轻工业产品,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加工厂”的地位始终难以摆脱。有调查显示,许多国外消费者甚至叫不出一个中国品牌的名字,这与和我们同样是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相比,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创新能力不足是根本。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创新的竞争,看似居高不下的GDP增速,如果只是依附于地产经济,那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将会成为空谈,“中国创造”也将永远不能闪耀于世界舞台。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十八大以来,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首,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环保企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我国环保企业也因此呈现“井喷式”增长。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数千家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环保产业作为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领域,进入门槛为何如此之低?经调查不难发现,许多中小环保企业奉行“拿来主义”,成为进口产品的“中国销售员”。这种模式简单速成,能够快速实现销售利润,也不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研发,看似是一条捷径。但长此以往,我国本土高新技术的民族企业将不复存在。目前,我国许多高端领域的环保仪器严重依赖进口,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先进仪器设备近6000亿人民币。而面对巨大的中国环保市场,国外厂商也纷纷摩拳擦掌,制定了详尽的中国市场战略。许多购买者也秉承“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一贯思维模式,更加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这与本土产品长期给消费者造成的质量低下印象不无关系。实际上,中国很多民族企业生产的环保仪器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大部分领域的监测需求。如何振兴中国民族环保产业?需要企业、国家、消费者三方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