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升品牌溢价
通过梳理上市乳企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不少头部乳企面向终端消费者,将ESG实践成果和关键绩效融入品牌战略,与产品本身进行嫁接。这背后也折射出当前乳制品行业整体的业绩压力。
2024年乳制品行业经营面临挑战,多数企业业绩下滑。以头部企业蒙牛乳业为例,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86.75亿元,同比下降10.1%;受贝拉米商誉减值及联营公司亏损影响,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97.8%。若剔除贝拉米相关减值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现代牧业商业减值,公司实际利润为44亿元。
2025年一季度,部分企业业绩出现回暖迹象,但行业竞争依然激烈,原料
价格波动、消费需求恢复缓慢等因素仍将影响企业的经营表现。在消费端承压背景下,如何将ESG实践带来的成本转化为产品溢价、提升动销水平,成为当前乳制品乃至快消品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伊利股份在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将引导绿色消费纳入全链减碳议程。伊利股份在报告中表示,公司为消费者提供6款
碳中和产品和多款减碳产品,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多元绿色的产品选择,助力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习惯。蒙牛乳业也在报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完成蒂兰圣雪冰冻奶酪牛乳冰淇淋等多款产品
碳中和认证工作。2024年,蒙牛乳业首款高端特仑苏沙漠有机梦幻盖产品取得碳中和认证证书。
然而,将ESG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并不容易。“就快消行业而言,当前市场还没有成熟到消费者愿意因企业ESG做得好而为产品买单,特别是环境保护实践还没有被消费者纳入选购产品的考量因素。”饮料行业某A股上市公司高管高宏(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该公司ESG国际评级处在行业领先水平,但ESG方面做得好确实能提升消费端对品牌的好感度。
内外兼修是未来乳制品等消费品企业通过ESG提升经济效益的主要路径。高宏认为,要发力让ESG优势转化为品牌溢价,快速见效的方式可能是通过精进ESG水平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生产的效能。在全价值链减碳过程中,前期可能会因资金投入多带来成本压力,但如果每个细节均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降本增效是具有长期价值的。
从合规到价值创造,企业需要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乳制品企业已经在品牌形象、产品甚至是融资等方面试图同ESG挂钩。”施懿宸认为,未来该行业需要从内部管理、外部融资、品牌价值和市值管理等多方面,找到ESG实践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