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全文

文章来源:未知碳交易网2024-01-04 11:41

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203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 策部署,强化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提高气候风险防范 和抵御能力。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结合山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面临形势

(一)影响与风险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山东省 1961 至 2020 年平均气温上升速 率为 0.3℃/10 年,高于全国平均气温上升速率。1990 年以来增温 显著,2011—2020 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近 20 年山 东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高温日数增加 48% ,暴雨日数 增加 9%。2007 年济南“7.18”暴雨、2014—2017 年半岛地区持续 干旱、2018 年“ 温比亚” 台风等均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 叶,山东省平均气温仍将以 0.3℃/10 年的速率上升,高温、干旱、 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台风 北上影响山东省的概率明显加大。在未来气候增暖背景下,生态 系统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不稳定性显著增大,水资 源短缺问题加剧,大城市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的致灾危险性增强, 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安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的风险将日益增加。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二)现状与成效

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初步搭建。成立了省应对气候变化领  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政  策。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山东省“ 十四五”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 修订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
年)》,进一步推动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

气候监测与预警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完善了气象、农业、环 境、海洋等领域观测网,初步建立涵盖地基、空基、天基的气候 观测系统。完成全省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气象灾害预测预 警和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救灾应急体系和平台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重点领域适应行动不断推进。初步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 度,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显著提升,水资源对 经济社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 护与修复,稳步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延续性、稳定性。实 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业节水、耕地保护等工程,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初步建立山东省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价体系, 气候敏感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强基础设施与重 大工程气候风险管理,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 国务院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济南市入选全国气候适 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潍坊、烟台、临沂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 范城市。济南、青岛纳入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潍坊、泰安、 临沂、聊城、滨州、青州、曲阜、莒县等纳入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成立中国— 太平洋岛国应 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主办了四届“ 太平洋岛国研究高层论坛” 。 面向太平洋岛国开展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援助。与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世界资源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三)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 下,我国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力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2020 年 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 论上郑重宣布,我国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积极参与 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的庄严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生态环境部等 17 部委联合印发《国 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明 确方向和具体要求。山东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制定《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修订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 年)》,把适应 气候变化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目前, 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首 先,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的支撑能力不足。气候变化动态监测、 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能力薄弱,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基础性研究存 在短板,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能力有待加强,社会公众风险 防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 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 力较低。伴随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海岸带侵蚀, 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峻,暴发性和突发性病虫灾害几率增加, 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退化、服务减弱。 第三,社会经济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弱。2009—2022 年,平 均每年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而受灾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 面积的五分之一,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频发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洪涝灾 害,导致基础设施受损,影响人民正常工作和生活。极端天气气 候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对工矿业、公益事业和家庭财产都产生巨大影响,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握扎实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契机, 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 气候韧性,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 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山东省发展的冲击,为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预防为主。充分认识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识别气候变化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风险,主动投入、积极作为。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 思维,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科学适应,顺应自然。强化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科学评估气 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采取合理有效的适应举措。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应气候变 化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有效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气候变化综合适应能力。
系统适应,突出重点。将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海 洋强省建设等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全社会、各领域、各区域积极 适应气候变化的局面。聚焦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和关键地区,重点 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 
协同适应,联动共治。坚持适应和减缓协同并进,优先采取 具有减缓和适应协同效益的行动举措。统筹考虑省内和省外、全 局和局部,远期中期近期之间的关系,强化协调联动和资源共享, 强化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推动多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合力。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实现天地空全覆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 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 进一步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 性进展。 自然资源、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 点领域及城市、沿海、沿黄等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取得显著进展。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

到 2030 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 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 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 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明 显增强。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到 2035 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 
 
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干旱、暴雨、风暴潮等重特 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 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三、重点行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