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助力能源转型和碳中和

文章来源:中国网王冰2022-06-04 11:23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中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及由此带动的经济社会转型作出顶层设计,指明了大方向。《实施方案》不仅彰显了中国能源转型政策的三大特色,也给出了解决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四大路径,有效回答了新能源领域的时代之问。
 
中国能源转型政策的三大特色
 
第一,高瞻远瞩。由于能源生产和利用占到了全世界近80%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转型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最重要支柱。2021年,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发电装机中的占比达到43.5%,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力系统稳定性等一系列挑战进一步显现。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氢能等新能源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富煤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日益引发关注。《实施方案》为解决相关问题给出前瞻性、纲领性的指引,可谓是未雨绸缪。
 
第二,统筹兼顾。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是全世界的大势所趋,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推手。然而,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整个电力系统,乃至经济社会的变革。为了兼顾电力系统经济性、清洁性和安全性,需要在发电侧、电网侧和需求侧多措并举、实施改革。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水体资源,甚至是屋顶资源的稀缺性之间形成了张力。为此,既要确保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又要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保作用。
 
第三,另辟蹊径。对于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各国给出了各具特色的解决方案。以德国为例,跨国电力互济、发达的电力市场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核电和煤电都为其选择先“去煤”、后“去核”,甚至一再提高“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撑。因此,在学习国际经验的同时,要坚持“先立后破,以立为先”的总基调,按照《实施方案》总设计,发挥我国在特高压输电等领域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发展之路。
 
解决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四大路径
 
首先,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过程,意味着经济社会各种体制机制的新一轮调整。例如,建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可能需要住建、环保、发改等多部门的审批。为此,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是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以市场建设完善为抓手。建设电力市场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是成本效益最高的一种转型路径。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电力市场可为化石能源替代、系统总成本降低以及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能源转型的积极性提供平台。中国在总结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基础上,需要强化电力市场和“碳中和”政策之间的协同,兼顾新能源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再次,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即便是发达国家,在虚拟电厂、可再生能源提供辅助服务、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技术方面也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安全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在鼓励国际合作的同时,需要加大自主科研攻关的力度,解决制约新能源发展的技术难题,使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以全社会参与为长期保障。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有助于释放创新潜力,为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当前,在能效提升、智能电表以及企业和个人参与需求侧响应等前沿领域,中国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例如,水泥、电解铝、数据中心等企业通过提供灵活性可以获得额外收入,减少产品的碳足迹;个人通过智能电表参与需求侧响应可以节省开支,降低实现“净零”的难度。为此,提供数据支撑和开展宣传教育是必由之路。
 
总之,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是能源系统以及经济社会即将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要发挥好顶层设计的优势,将《实施方案》中的前瞻性政策落到实处,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解题中积累新能源发展的中国经验,为全世界的能源转型和“碳中和”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王 冰 北京科技大学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