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中国碳排放与GDP增长正渐渐脱钩

文章来源:低碳工业网2016-06-23 11:25

    中国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步脱钩,达到峰值后,将实现脱碳发展。中国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林业碳汇,2005年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18.2%增加到21.63%,森林蓄积量2015年比2005年增加28亿立方米。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美的角色”论坛上发言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4日讯6月13日,以“低碳创新,绿色未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的第二届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北京正式举行。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美的角色”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中国用实践来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国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步脱钩,达到峰值后,将实现脱碳发展。
 
    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挑战。解振华说,它影响世界各国的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应该共同推动相关进程。中美两国领导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中发挥了领导力。
 
    解振华介绍,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很多务实合作,比如载重汽车、汽车减排、智能电网、建筑和工业节能等,这些合作都有积极的成效。中美合作的例子表明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各国的转型升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采取行动,一起努力。
 
    中国到底如何来应对气候变化?解振华指出,中国在过去十年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脱离的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以及结构调整方面,中国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8.59万亿元,2015年达到了67.67万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92.7万亿元。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近1.5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41.4%上升到2010年的43.1%,2015年达到50.5%,规划到2020年将达56%。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下降到2015年的64%,规划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60%,到2030年将下降到5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4%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12%,规划到2020年达到15%,2030年达到20%左右。中国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2015年中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16.4%。“十三五”期间,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提高15%。现在主要资源每吨产出的价值在逐步提高,节能提高能源的效率,效果很明显。“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效分别下降19.1%、18.2%和15%,预计到2030年将比2005年降低60%左右。截止到2014年,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5亿平方米,约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的38%。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在2011年-2015年之间增加45倍。从2005年-2015年,我国以年均5.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的增长,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亿吨,碳排放强度在大幅度降低。2015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38%以上,到2020年将比2015年再下降18%。非化石能源利用也在快速发展。2015年与2005年相比,水电装机容量增加1.7倍,风电装机容量增加100.8倍,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加615倍,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增加33.8倍,核电装机增加2.9倍。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水电装机再增加310万千瓦,风电装机增加71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增加5700万千瓦,核电增加3000多万千瓦。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球总装机量的25.45%。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近20年累计节能量占到全球的52%。此外,中国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增加了林业碳汇,2005年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18.2%增加到21.63%,森林蓄积量2015年比2005年增加28亿立方米。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解振华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注重和追求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发展的轨迹是逐步实现低碳化,坚持不懈地优化能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降低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改善环境,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步脱钩,达到峰值后,将实现脱碳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