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五年来,四川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推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美丽四川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
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加快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全省水电装机和发电量保持全国第1位。大力开发风光
新能源资源,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全省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占比88%、较2020年末提高2.3个百分点,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113.5%、733.7%,天然气(
页岩气)年产量56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
二是能源消费加速低碳化。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累计实现替代电量1000亿千瓦时。持续推动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提升煤电机组调节能力,降低供电煤耗,“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灵活性改造装机容量500万千瓦。促进新能源消纳,超额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40%。
二
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一是节能精细化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重点行动,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全省“十四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展顺利。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建立节能管理档案,深入开展能效诊断,694家企业接入省级能耗在线监测
平台。不断完善能效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钒钛、晶硅等重点产品能效地方标准,发布全国首个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地方标准,出台《四川省工业能效指南》,填补13个工业产品或生产工序国家能效标准空白。
二是“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势头有效遏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开展部门联合论证评估,形成拟建、在建、存量“两高”项目清单,支持合规项目建设运行,推动存量项目升级改造和依规淘汰。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探索开展项目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十四五”以来省级共完成586个项目节能审查,通过实施高耗能项目能耗替代,充分挖掘节能潜力,累计腾挪135万吨标煤能耗空间。
三
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推动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90%,培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以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2024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
二是传统产业加速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建成投用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上线全国首个省级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累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2家。
四
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提升绿色低碳建筑水平。实施绿色建材“建圈强链”行动,全省累计468家企业获得865张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开展
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建筑
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完工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过94%,累计建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
二是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行节约型园林绿化措施,2024年实施“口袋公园”项目378个、绿道里程超1200公里。推进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8.5%以上。
五
实施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成本的多式联运,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累计开行“长江班列”班次3700列。增强绿色出行服务能力,不断延展加密城市公交线路,全省共发展公交车约3万辆、年运输量28亿人次,开通川渝城际公交线路25条。
二是运输工具装备加速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油转电”“私转公”,2024年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和燃气营运货车8434辆,全省新能源营运客车、货车、巡游出租车总数达到3.6万辆,其中氢能公交车数量达到340余辆,累计投入运行新能源船舶74艘。
三是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省运营高速公路179对服务区均已建充电桩,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在国道318线打造了世界首条高原绿色超充电走廊。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等资源,推动环保新技术及废旧材料再生利用,高速公路路面旧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5%。
六
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一是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构建。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累计推动117个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4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资源利用基地、3个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2个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试点城市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印发实施固体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规划,大力推动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持续推进工业副产石膏、锂渣、尾矿、废旧动力电池等资源综合利用,全省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超70%。
七
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
一是科技攻关与应用持续加强。支持产学研联合实施双碳领域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一批清洁能源重大科技专项,3项绿色技术列入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3个项目纳入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全球最大的化学链燃烧
碳捕集装置入选中欧绿色低碳发展合作十大典型
案例。
二是创新平台和主体加快培育。积极创建清洁能源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首家聚焦“碳中和”的天府永兴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累计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余家,“双碳”目标科技支撑不断增强。
八
实施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稳步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发布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等林草碳普惠项目
方法学3个,开展省级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颁布实施省级地方标准《四川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开展国土科学绿化,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等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修复面积350万亩,森林面积持续稳定增长,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2.6%,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
九
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践行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举办全国生态日、低碳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营造
节能减排降碳良好社会氛围。推广绿色
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累计创建绿色社区3733个、绿色学校7703所,建成节约型机关1.2万个。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清洁化、高能效、高水效的汽车、家电等产品销售占比显著提升。
十
实施市(州)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合力促进全省碳达峰
21个市(州)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禀赋等,均制定出台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经济区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重点市(州)有序开展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积极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凝练出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速攻坚,精准发力,持续深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为全国实现碳达峰贡献四川力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