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研讨会的发言

文章来源:NCSC碳交易网2024-03-28 09:42

  编者按: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于3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期间于24日下午举办了“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专题研讨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应邀做了主题发言。发言的主题为:培育绿色生产力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发言稿全文附后,供读者参阅。
 
培育绿色生产力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研讨会的发言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赵英民
 
  2024年3月24日(星期日)下午 北京钓鱼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诚挚感谢!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全球可持续发展赤字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我们就“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这一主题深入讨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重振全球经济、应对气候危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唯有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大力培育绿色生产力新动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了一系列有效规划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和行动,在生态环境质量、能源转型、节能和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在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升方面都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是新产业新业态彰显绿色新动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幅达到近30%。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提升至2023年的26.4%。2023年,中国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全球一半。绿色低碳领域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疫情前的2019年改善16.7%。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超过“十四五”规划的目标4.4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初步显现。
 
  三是绿色低碳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履约完成率超过99%。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由强制和自愿碳市场组成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和中国碳定价机制初步形成。截至2023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达36.5%。市场机制和手段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取得积极成果。近年来,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非气候变化合作等渠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中国智慧和中国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最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绿色低碳转型既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手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身需要。当前,中国煤炭消费比重依然偏大,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仍需提速,用能、用水、用地、碳排放绩效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等这些战略目标时间节点的高度重叠,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做好系统布局、整体设计,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多目标、多任务、多约束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实现各阶段战略目标。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仍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任务,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高碳特征,需要统筹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努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最快速度实现碳中和的壮举,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经济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世界气象组织(WMO)新近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表明,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同时也指出过去一年全球的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希望。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雄心,更需要实现雄心所必需的实施手段;各方应以合作破难题、以落实求成效;加快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贸易壁垒,只会带来额外排放,阻滞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与全球气候进程背道而驰。
 
  未来,中国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落实“3060”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先导、优化调整和倒逼淘汰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一是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探索区域、城市和产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模式和技术路径。强化温室气体、锅炉、机动车等排放标准引领,促进落后产能淘汰、设备更新改造。用好环境保护税激励工具,给予环境绩效好、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少的企业减税优惠。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等政策实施路径。增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项目供给,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公开、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深化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与重点国家、国际组织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开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水泥、焦化两个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严把环评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北方地区散煤治理。谋划和实施一批跨区域流域、陆海统筹、多要素协同的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
 
  四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以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减污降碳新兴产业,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平台建设。开展新能源等前沿引领技术储备和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深度治理等技术成果集成与示范。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夯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五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COP28首次全球盘点的完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已迈入深入落实的攻坚阶段,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资金、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在此关键时点,中方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遵循《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认真兑现承诺,增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和实践引领者,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丰富实践,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范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