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舒印彪2023-06-19 09:08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8%左右,而电力行业碳排放又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2%左右。因此,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载体。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电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6亿千瓦、发电量8.7万亿千瓦时,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30%;非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比49%、发电量占比36%,煤电装机占比2020年以来历史性降至50%以下。过去1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9.7%提高到17.4%,增幅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2.1倍。
 
  节能降碳成效明显。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94%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高参数30万千瓦以上的机组占比超过80%。2022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1.5克/千瓦时,百万千瓦机组的发电煤耗降至249.7克/千瓦时。过去10年,中国以年均3.1%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7%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6%,碳排放强度下降34%,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减少22%。
 
  电力技术创新成果丰硕。特高压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建成跨省区特高压输电通道35条,特高压“西电东送”电量超过6000亿千瓦时/年,70%以上的输电为清洁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建立了“三道防线”的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中国30多年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保持特大型电网安全运行的世界纪录。
 
  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枢纽平台。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要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到2060年,中国能源电力转型将实现“70/80/90”目标,即电能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与清洁能源发电比重分别达到70%、80%、90%以上,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60%。随着化石能源发电逐步被新能源替代,新型电力系统形态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将以数字信息技术为驱动,在保障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等技术特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途径是两端发力推进“两个替代”,即电力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实现源端减碳、终端脱碳。在电力生产侧,我国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耗的一半、约17亿吨标煤,产生二氧化碳排放45亿吨。减碳的根本途径在于清洁能源对煤炭发电的稳步替代,形成以新能源、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为主的电力供应体系。在能源消费侧,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分别为26%、44%、4%,合计二氧化碳排放70亿吨,要提升工业、建筑、交通电气化水平,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加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现代电网体系、智慧用能体系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创新。
 
  清洁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新型电力系统从基础理论到核心技术都需要创新,相关政策机制需要统筹推进,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打破路径依赖,加强底层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大研发力度,在清洁发电技术、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氢能技术、再电气化技术、捕碳固碳技术、数字化技术、标准化技术等方面,加快实现创新突破。
 
  新型电力系统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其基础理论、技术产业和体制机制面临新的变革,我们要加强合作、不断探索,共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技术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36届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本文选自作者近日在2023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上做的报告,本报记者王美华整理)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