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倒逼城市建设和金融业绿色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周雪松2023-05-15 20:37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化的速度及规模重塑了中国的城市环境。同时,这也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成为近年来的重要议题。”日前,戴德梁行大中华区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人们时刻关注的焦点。因此,城市地区的设计、规划、开发和运营在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将继续发挥作用。
 
  戴德梁行日前发布绿色系列研究报告《可持续城市环境建设,筑造城市可持续——从中国的实践中寻找启示》。该研究报告提及一个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和城市宜居性的新概念——“15分钟城市”。这一概念要求城市规划中社区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背景和能力的居民的日常需求,并且步行或骑车15分钟以内可达。
 
  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城市如上海和北京已经采用了“15分钟城市”的概念。在这些城市中,特定区域内的所有核心设施和服务都可以步行到达。
 
  为了将城市内各个可持续发展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环境相互连通,城市必须拥有一个精心规划、运转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在方便居民的同时,减少出行时间和空气污染水平。
 
  “15分钟城市”概念还非常注重绿色土地面积,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洪涝灾害发生,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规划模式之一是生态导向型发展,这一模式正在中国进行采纳和实施。
 
  专家表示,为了减少中国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不论是15分钟生活圈内或外,采取下一步行动来实现碳中和都非常重要,而这需要建立起一个“碳平衡”。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双碳”领域首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日前正式挂牌成立。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占总排放的比重约40%。该中心的成立对于突破建筑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瓶颈,整合建筑绿色低碳领域产业链创新资源,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进一步了解到,该中心将积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构建新型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支撑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为积极打造我国建筑绿色低碳领域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贡献智慧和力量。
 
  未来,该中心有望在绿色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建筑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信息模型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构建低碳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建筑领域融合,带动我国建筑绿色低碳领域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服务平台联席主管、中国区项目管理服务部主管、董事总经理侍大卫表示:“在考虑中国建筑最佳碳中和解决方案时,需要各专业团队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早期介入和集体输出。此外,能够同时满足居住、办公和商业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是缔造城市可持续环境的理想方案之一。”
 
  相关专家表示,当前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ESG驱动因素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中国建筑行业参与者的发展和运营决策。此外,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基金公司正在加入全球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探索之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绿色金融与资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张伟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有多种,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技术进步层面,还是要解决技术融资问题,尤其是需要满足碳中和“卡脖子”技术、“硬骨头”技术创新的融资需求。
 
  张伟告诉记者,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面对绿色技术整体处于跟跑阶段、缺乏尖端核心技术、转化率偏低的现实,我国须大力发展绿色天使投资、绿色创业投资。为此,金融业有必要在设立低碳技术转化银行、设立低碳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发行低碳技术资产支持证券等方面进行探索。
 
  张伟认为,当前需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碳金融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绿色金融、碳金融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不仅要积极发展排污权市场,也要积极发展碳权市场;不仅要积极发展原生碳金融市场,也要积极发展衍生碳金融市场。
 
  “在碳权交易、碳技术交易以及低碳技术创业投资等的带动下,碳中和会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张伟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金融业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深化改革改进金融服务的难得机遇。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