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深刻认清碳中和核心路径及本质规律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翁爽2022-09-23 09:25

人物简介 PROFILE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获博士学位(经济学,剑桥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计划。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20多项。
 
最近,全球能源危机持续恶化,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飙升,全球碳中和之路受到冲击。我国自2020年9月向国际社会宣布“双碳”目标以来,能源转型进入“快车道”。但受煤价上涨和极端气候的影响,近期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正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当前能源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透过现象切中本质、准确把脉“双碳”之路?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他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能源系统跃迁的动力,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机遇。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切实改变传统发展方式,推动全社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碳中和的主要工作要围绕化石能源的退出来开展,促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深度脱钩,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警惕化石能源投资惯性和转型惰性带来的高碳锁定风险。
 
零碳转型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攻坚期,能源体系处于新旧交替之中,其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复杂难题和艰巨挑战,有关碳中和的路径选择也仍然众说纷纭。您如何看待当前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非理性陷阱需要警惕?
 
潘家华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如今,“双碳”理念在全社会深入人心,但在迈向“双碳”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乱象。
 
首先,“双碳”目标一经提出,便成为全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热度之下,一些非理性的做法不断出现,脱离实际、虚喊口号、一哄而上地抢风头、蹭热度、追热点,大搞“运动式、大跃进式的减碳”。我国是一个化石能源大国,化石能源退出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坚定目标、稳中求进,而非盲目减排、急于求成。中央已三令五申不得“运动式减碳”,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通盘谋划,先立后破,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第二是化石能源投资惯性的误区。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退出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转型所需的推动力量是巨大的。目前,我们距离实现碳中和还有近40年的时间,化石能源仍有生存的空间,但需要尽快明确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的时间表。化石能源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项目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0%以上,如果未来仍然持续把化石能源大规模投资当做能源保障的基石,一旦形成高碳技术锁定,则积重难返,可能存在退出困难,以及大量资金资产的沉淀风险,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是巨大的障碍。
 
第三是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偏离主线。推进碳中和目标应聚焦于化石能源的逐渐退出,如果无法做到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碳中和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一些观点认为一方面可以保留化石能源,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森林碳汇、海洋碳汇碳捕集与碳封存等来实现碳中和,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森林植物固然能够吸收一部分二氧化碳将其固定于土壤植被之中,但严格来说植物碳属于气候中性碳,是自然循环的,其所吸收的碳最终随着植物的凋零还是会回到大气,植树造林所能中和的二氧化碳是非常有限的,远远小于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数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下,如果仍然对化石能源抱有幻想,对于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极大的风险。
 
以上是当前能源发展中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误区。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供应端和消费端的变革要协同并进,同步发力。目前,能源供应端逐渐聚焦于发展零碳能源,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要注意能源消费终端也要同步发展有利于消费零碳能源的电能替代。如果供应端的零碳能源逐渐发展壮大,但消费终端不做出相应转型的话,零碳能源便无用武之地。因此,需要在能源消费终端全面加快电气化水平的提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