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银行如何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碳账户?

文章来源:电子银行网董希淼 朱美璇2022-08-29 09:03

关于发展商业银行碳账户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围绕个人和企业碳账户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开始发挥碳账户在碳普惠工作中的正向效能。针对现阶段我国碳普惠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让碳账户行稳致远,激发碳账户在金融场景、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更好地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第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碳普惠制发展的支持力度。碳账户承载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能够标准化碳交易的规则和流程,保障碳账户平台长期合规运营。因此,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整合各碳账户平台,明确个人及企业参与碳积分的权利与义务,适时制定银行个人和企业碳账户相关的制度,明确碳账户运营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营规则,尝试推出银行碳账户全国团体标准,为银行业发展碳账户提供支持和参考。与此同时,我国应在政策导向上继续加大对绿色金融企业及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资金向绿色低碳领域偏移,增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考核比重,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方式,充分发挥我国财政资金引导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正向导向。
第二,统一积分规则,支持和保障碳账户可持续发展。碳账户积分规则的标准化意味着碳账户平台的专业性、科学性、合理性,是其拓展用户使用量、增加用户粘性的前提条件。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应适时研究分析国内外现有的个人及企业碳减排量折算方法,探索出一套理论扎实、行之有效的折算标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力量,尤其充分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作用,实现碳减排成果的科学计量、碳积分数据同业可比,减少各平台间的恶性竞争,维持碳金融市场的平衡稳健发展。此外,在企业、项目、个人行为的绿色属性认定上,我国也应加快建立统一的评定划分标准,大力支持并推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试点工作,在制度确实领域先行探索绿色低碳相关规范,为制定国家标准提供实践经验。
第三,优化数据采集,拓展场景应用,实现碳数据安全共享。在数据采集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数据价值,同时加大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等行为数据的保护,不断提升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切实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此外,为扩大碳账户数据统计范围,全面涵盖绿色低碳场景及行为,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碳账户数据互通机制,形成数据互补、场景整合。在数据应用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并丰富个人碳账户的相关应用,将用户衣食住行用等多种场景纳入,丰富碳账户在零售金融端的切入口,并增加碳积分的使用范围,匹配尽量多样的金融服务权益,让碳账户既叫好又叫座,真正实现社会公众自主选择、碳账户激励下的绿色低碳生活美好愿景。在数据共享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碳数据共享机制,尽快形成有序的数据共享与流转体系。同时明确数据使用过程中的权限边界,在法律框架下实现数据价值性与隐私性的平衡。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我国碳账户实践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碳账户平台的建立和运营成本较高,如果依靠财政补贴难以支撑长期高昂的运营成本,且会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定压力。因此各平台应充分借助市场化手段获得长期稳定现金流,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转移。针对现阶段部分企业绿色转型门槛较高且难以较快实现,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企业碳账户,借助碳账户相关数据,更好地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发挥银行企业碳账户的积极作用,加快碳普惠机制和体系建设。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持续地向全社会普及碳账户的作用和权益,吸引和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形成规模效应和口碑效应,最终达到通过激励个人及企业碳减排行为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
从长远看,我国还可以探索推出个人碳配额,为每个公民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权,储存在个人碳账户中,作为个人的碳排放配额。个人在购买汽油等能源时将扣除碳配额,未使用的碳配额可利用碳账户进行自由交易,从而实现强制性减排市场、自愿性减排市场和碳普惠交易市场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董希淼,秦农银行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电子银行网专栏专家;朱美璇,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分行员工)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