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碳中和内在驱动力的升级

文章来源:碳阻迹碳交易网2022-06-28 09:13

就算在今天,大多数人(包括这1年多来成立的数千家碳中和相关公司)基本都认为政府对高能耗企业控排和碳交易是中国碳中和的唯一路径或者首要路径。笔者通过过去一年多时间的观察以及项目实战经历,发现中国企业开展碳中和的内在驱动力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升级,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不光是控排企业,更多是品牌企业,甚至是制造企业都非常积极的在碳中和这条百万亿的史诗级黄金赛道开始发力。
 
科技企业,腾讯在2021年1月12日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路径(尽管现在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减碳目标);百度在去年6月承诺了2030碳中和的目标,并且披露了自己的碳排放数据(成为首个披露自身碳排放数据的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在2021年下半年也披露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以及创造性地提出了Scope3+。这些领先科技企业的目标不是对标国家的碳中和目标或者国内企业碳中和的行动,而是对标世界上最顶级科技企业碳中和的行动。
 
消费品牌企业中,星巴克推出了植物肉做成的碳减排三明治;肯德基推出了碳中和燕麦奶(计算了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并且通过碳汇项目实现了产品碳中和);SKP于2021年11月宣布成为中国第一家碳中和零售商场。品牌碳中和的行动越来越接近每一位消费者。
 
欧莱雅承诺在2025年实现自身设施的全面碳中和,到2030年,将使范畴一、二、三的碳排放量绝对值较2016年降低25%,这其中就包括范畴三的碳排放,意味着欧莱雅邀(Yao)请(Qiu)他们的供应商也要逐步实现碳减排/碳中和。比如华熙生物作为欧莱雅的供应商,就面临欧莱雅对碳信息披露和碳减排的直接要求。为了订单,尤其是大客户的订单,供应商企业可以作出所有的努力。当然,华熙生物已经是非常大的企业,在中国类似于华熙生物这样的供应商企业数量超过几十万家,甚至百万家,这些企业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下游品牌客户对组织碳排放以及产品碳足迹的相关要求,这才是中国企业实现碳中和的真正驱动力。
 
品牌企业们(如星巴克、Apple、SKP、肯德基、阿迪达斯、欧莱雅等)的驱动力在于希望率先推出碳中和目标和路径,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以苹果公司为例,十年前苹果iPhone产品的杀手锏是其产品功能强大以及设计惊艳,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并且心甘情愿付出高溢价。
 
但这些年,iPhone产品由于竞争对手逐渐追上,坦率说功能和设计方面的竞争力已经逐渐消失。为了赢得新的竞争,苹果CEO Tim Cook 每次都会强调新一代iPhone如何减少碳足迹,以赢得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和长期追随,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碳中和已经从一个外在形象的因素逐渐深化成为企业推动主营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苹果也宣布了2030年所有的供应商以及产品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整个产业链,包括同行华为、三星、联想、小米们以及供应商富士康、京东方们都提出了新的时代竞争要求。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很多企业也正面临欧盟和美国边境碳税的要求:
 
“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决议,计划征收碳关税。一旦2023年以后碳关税正式启动实施,欧盟将对进口商品的含碳量进行征税。基于欧洲碳价与他国或者地区碳价的差值计算碳关税的机理,国际碳市场有望在未来实现逐步连通、各国与地区的碳价有望走向趋同,这也会促使我国的碳价上涨。”
 
“2021年7月19日,《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民主党将于近期公布一项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设立一项新的“碳边境税”,旨在“对来自中国和其他没有显着减少其产生的全球变暖污染的国家的进口征税”。初步预计,美国民主党的该提案如果得到美国国会支持并实施,每年将给美国增加160亿美元的边境税收。民主党该提案内容最核心、并且对中国最为不利的因素在于:其征收参考标准是进口产品原生产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不是以人均碳排放作为统计维度。”
 
抛开国家层面政治因素以及民族主义,以上的政策信息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那么快且那么直接。从笔者团队实战经验来看,很多行业的企业,例如再生塑料行业,已经开始面临欧盟边境碳税直接的约束了,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塑料制品必须保证30%以上的再生塑料成分,这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了解每个产品的再生塑料成分以及碳足迹成为刚需!
 
当然,除了外因的压力,也必须有内因的动力,中国人民银行近期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已经逐步落地,在碳减排领域有贡献的企业可以拿到商业银行低利率的贷款,这项鼓励政策对于中国企业碳中和将是重大利好且有深远意义。笔者团队近期开始参与到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征信平台开展对企业碳减排项目的减碳量评估,证明这项政策已经真正开始落地了。
 
总之,中国企业碳中和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逐渐浮出水面,并且非常显性的影响到公司的业务。
 
综上,中国企业开展碳中和的驱动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上人们理解的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的企业,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碳中和是一张明牌,基于这张明牌,企业如何打好手中的牌,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