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 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碳交易网2022-05-18 10:01

  对话人:
 
  王会芝   天津社科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
 
  闫丽:在破与立中行进是事物发展规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双碳”工作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在码头边干苦力的,每天拿着一根竹竿给人挑东西,有天买了张彩票,把彩票藏在竹竿里。突然发现自己买的号中了头彩,一高兴就把竹竿扔到江里了,心想这辈子再也不用干这种苦力了。结果到领奖处才发现彩票已经随竹竿扔到江里了。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减碳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您认为,我们应如何理解破与立、先与后?
 
  王会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意味着改变落后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摒弃旧有的发展模式。立,立的是新的思维理念,也是高端化、低碳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破与立有承接顺序,即先后问题。具体来说,推进“双碳”工作,能源安全可靠是重要的先决条件。现在,能源消费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能源需求以及碳排放规模在短期内仍处于双上升阶段。这就需要把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发展统筹起来、优化组合,传统能源的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逐步实现煤炭由主体能源向保障能源、支撑能源转变,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去煤化”。不是“碳冲锋”,也不是运动式“减碳”,而是有力有序、科学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闫丽:“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来看的,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各有不同,推进“双碳”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只有把自身放到全国大局中来考虑、来衡量,才能确保“双碳”工作安全可持续。
 
  王会芝: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可能由一个地区“单打独斗”就能实现。在“双碳”工作中坚持全国一盘棋,并不意味着各地要在达峰时间上整齐划一,也不是要互相追赶,把“碳达峰”变成“碳竞赛”,而是要加强衔接协调和统筹发展,形成合力。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天津具有减排的基础优势,紧抓“十四五”碳达峰关键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可以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
 
  闫丽:推进“双碳”工作,背后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动能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把握路径和节奏,既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也要看到立破问题的迫切性;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王会芝:实现“双碳”目标急不得,也慢不得,需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一降,以降碳为绿色低碳转型总抓手,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让碳排放总量降下来。一增,以增强碳汇能力为关键点,持续深入挖掘天津碳汇基础优势和潜力,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一协同,以协同联动为着力点,强化数据协同、部门协同,畅通碳达峰协同衔接机制。一创新,以技术为突破口,着眼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主导节能减排。尽快把“新的吃饭家伙”牢牢抓在手里,再扔掉以前的,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闫丽:绿色转型,讲究战略战术。战略管方向,战术讲方法。做好“双碳”工作,要用好科学方法论,这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会芝:碳达峰、碳中和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做好碳减排、碳吸收、碳利用等工作,需要我们先学一步,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本领,也要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服务引导企业减排降碳。实现“双碳”目标,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既要认识到“绿”的创新性和重要性,也要有把绿色、低碳落实到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的能力本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一体贯彻,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