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这三个领域最缺人才,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快培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章轲2022-05-09 09:58

国家将支持部分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先行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新学院、新学科和新专业,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能力。
 
教育部近日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方案》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方案》提出,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方案》介绍,目前在“双碳”领域紧缺人才主要涉及储能和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金融碳交易这三个领域。
 
《方案》提出,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管理碳市场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资源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
 
在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方面,《方案》提出,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适度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其中,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以推动建筑、工业等行业的电气化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人才培养。
 
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利用3-5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华北电力大学已提出实施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和零碳校园建设等“六大行动”,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清华大学也已倡议并推动成立了由9个国家12所大学组成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充分发挥大学在知识、理念、文化、科学及技术等方面优势,搭建了新的全球合作平台。
 
在8日上午召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智库联盟筹备会议上,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两山”理念研究院院长金佩华介绍,发起设立联盟,旨在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力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协同开展理论研究、咨政建言、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青松在智库联盟筹备会议上表示,目前急需搭建产学研等各方面交流协作平台,为进一步推进“两山”理论研究和绿色低碳循环实践创新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